陈春声

教授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历史学会会长。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1989年在厦门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1年起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副主任,1994年起任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副院长,2000年起任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院长,2001年起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3月起任中山大学副校长。
  主要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历史人类学和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在计量历史学和历史人类学两个学术领域有较大成绩,曾获两项广东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和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被评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获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先后在美国、英国、瑞典、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多间大学长期讲学和从事合作研究,曾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兼任国内、国际10余所大学的客座教授或学术顾问。

主要科研项目:


   1.“八五”期间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年)“王朝统治与基层社会--明初东南沿海里甲制研究”,主持人。
   2.“六五”、“七五”期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明清广东社会经济研究”,主要参加者。
   3.“七五”期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清代全史”,主要参加者。
   4.“七五”期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华南农村社会研究”,主要参加者。
   5.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资助项目“珠江三角洲乡村社会文化历史调查”,主要参加者。
   6. 与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合作项目“华南传统中国社会文化形态研究”,主要参加者。
   7. 国家教委文科教材项目“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主要参加者。
   8. 国家教委文科教材项目“史学概论”,主要参加者。
   9. 与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合作项目“商人与华南地域社会”,主要参加者。
   10.广东省“九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与韩江三角洲乡村社会结构的比较研究”,项 目主持人。
   11. 国家教委“高等院校优秀中青年教师研究基金”项目“明清时期华南民间神信仰与社会变迁”,项目主持人。
   12. 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研究委员会(RGC)资助项目“移民社区与海外联系:1850-1950年的潮州地区与潮州商人”研究计划(编号HKUST6169/98H),项目主持人之一。
   13.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时期东南沿海社会及其海外联系”,项目主持人。
   14.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基金重点项目“清水江流域民间文书收集与研究,项目主持人,2003年12月30日前结项。
   15.与香港大学人文社会研究所合作项目“历史人类学研究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主持人。
   1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项目“网络教育基础课程《中国历史》质量标准研究”项目主持人。
   17.教育部“十五”期间教材规划项目“史学概论”,项目主持人。
   18.教育部十五期间人文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历史人类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19.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工程”优秀人才培养基金项目“16世纪以来中国区域社会之建构   ----地区开发、族群关系与国家认同”。
   20.美国岭南基金会博雅教育资助项目“‘中国乡村社会变迁’大学生暑期研习班既田野调查活动”。

主要论著:
一. 著作:
   1. 《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 《清代全史》(第五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韦庆远、叶显恩主编。
   3.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下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彭雨新、汤明燧主编)。
   4. 《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与郑振满合编)。
   5.《经营文化:中国传统社会单元的运营与管理》,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9年版(与刘志伟合编)

  二. 译著:
  《华南丝区:地方历史的变迁与世界体系理论》(ELvin So 原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三. 论文:
   1. 《科大卫〈1870年至1911年江苏省农村经济〉评介》,《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83年第3期。
   2. 《清代广东的制钱铸造与流通》,《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84年第4期。
   3. 《现存广东地方志数量补遗》,《广东地方志通讯》1985年第1期。
   4. 《现存广东地方志数量再补》,《广东地方志通讯》1985年第2期。
   5. 《统计分析方法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学术研究》1985年第3期。
   6. 《明清广东地方经济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究》1985年第4期。
   7. 《清代广东银钱比价》,《中山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8. 《历史学科学化断想》,《广州研究》1986年第1期。
   9. 《一部鲜为人知的县志--民国34年〈南澳县志〉评介》,《广东史志》1986年第3期。
   10.《论史学认识过程》,《未定稿》1987年第5期。
   11.《清代广东的银元流通》,《明清广东社会经济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该文部分章节以同名发表于《中国钱币》1985年第1期)。
   12.《国外明清经济史新著绍介三种》,《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 (与杨国桢教授合作,第二作者)。
   13.《1987年国际清代区域社会经济史暨全国第四次清史学术讨论会概述》,《广东社会科学》1988年第2期。
   14.《论清代中叶广东米粮的季节差价》,《中山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15.《论清代前中期广东缺粮的原因》,《广东史志》1989年第1期。
   16.《论清代广东的常平仓》,《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3期。
   17.《清代广东粮食贸易》,《广州日报》1989年3月12日。
   18.《清代广东的社仓》,《纪念梁方仲教授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9.《清代广东社仓的组织与功能》,《学术研究》1990年第1期。
   20.《18世纪广东米价上升趋势》,《中山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21.《清代经济运作的两个特点--有关市场机制的论纲》,《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4期 (与刘志伟教授合作,第一作者)。
   22.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Guangdong Provice: State of the Field", [美国] Late Imperial China. Vol.11 No.2 [1990年] (与叶显恩教授合作, 第二作者)。
   23.《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史研究中的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中国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4期。
   24.《评〈广东航运史·古代部分〉》,[美国] 《九州学刊》第4卷第1期 (1991年4月)。
   25.《广州、佛山在清代前中叶广东米粮贸易中的中心地位》,《开放时代》1990年第3期 (又发表于《广东史志》1990年第4期)。
   26.《清代广东常平仓谷来源考》,《清代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华书局1992年版 (又发表于《广东史志》1988年第3期)。
   27.《论社会经济史区域性研究》,《清代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华书局1992年版 (又发表于《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与叶显恩教授合作,第二作者)。
   28.《把家族组织置于社会经济的总体中考察》,《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3期。
   29.《士绅与清末基层社会控制权的下移--咸丰以后广东义仓研究》, 《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一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0.《论18世纪广东米价上升的社会后果》,《十四世纪以来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广东高教出版社1992年版。
   31.《揭示传统中国政治斗争的经济和文化内涵--读〈明代政争探源〉》,《广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32.《明清珠江三角洲传统市场的发展》,《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前瞻》,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与刘志伟教授合作,第二作者)。
   33.《清代中期岭南区域市场的整合--米价变化的动态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2期;又刊于《成长中的新一代史学----1991年全国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4.《蓝鼎元与清初县政--〈鹿洲公案〉的研究》,《明末清初华南地区历史人物功业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1993年版。
   35.《社会史研究应当重视田野调查》,《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36.《类型化的魅力与超越--评〈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
   37.《区域研究与总体历史--评〈清代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书品》1993年第1期。
   38.《从“游火帝歌”看清代樟林社会--兼论潮州歌册的社会史资料价值》,《潮学研究》第一辑,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又载于汕头市政协学习与文史资料委员会、澄海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樟林古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4月版,页445-469。
   39.《社神崇拜与社区地域关系--樟林三山国王的研究》,《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二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又载于汕头市政协学习与文史资料委员会、澄海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樟林古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4月版,页470-484。
   40.《樟林港史补证三则》,《潮学研究》第二辑,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转载于林远辉编《潮州古港樟林――资料与研究》,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6月版,页68-82。又载于汕头市政协学习与文史资料委员会、澄海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樟林古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4月版,页 114-158。
   42.《论清末广东义仓的兴起》,《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
   43.《应当重视传统农业发展的社会空间》,《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 (与刘志伟 教授合作,第二作者)。
   44.《三山国王信仰与清代粤人迁台--以地缘认同的研究为中心》,《台湾史研究论集》,华艺出版社1994年版。
   45.《史学研究也是一个审美过程》,《学术研究》1994年第5期。
   46.《梁启超与袁崇焕研究》,《学术研究》1994年第 期 (与陈树良同志合作, 第二作者)。
   47.《地方神明正统性的创造与认知--三山国王来历故事分析》,《潮州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8. "Price Inflation and Its Social, Economic, and Climatic Context in Guangdong Province, 1707-1800". (欧洲)T'oung Pao Vol.81,No.1 (1995) (与Robert Marks 合作,并列第一作者).
   49.《“移情”与史学研究之境界--读〈柳如是别传〉》,《柳如是别传与国学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0.《三山国王信仰与清代粤人迁台--以乡村与国家的关系为中心》,《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1.《三山国王信仰与台湾移民社会》,(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50期 (1996年3月出版)。
   52.《嘉靖“倭患”与潮州地方文献编修之关系----以〈东里志〉的研究为中心》,《潮学研究》第五辑,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3.《从“八二风灾”看清末民初潮汕社会----以樟林为例》,《潮学研究》第六辑,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4.《历史研究应当重视专业规范》,《光明日报》史学版,1997年1月21日。
   55.《明清之际潮州的海盗与私人海上贸易》,《文史知识》1997年第9期。
   56.《尚余孤瘦霜雪姿----汤明燧传略》,《汤明燧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与刘志伟、戴和合作)。
   57.《历史学本位的乡村社会史研究》,《1997年中国历史学年鉴》,中华书局1998年版(与刘志伟教授合作)。
   58.《明末潮州地方动乱与“民”、“盗”界限之模糊》,《潮学研究》第七辑,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与刘志伟教授合作,第二作者)。
   59.《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培养现代学术意识》,中山大学教务处编《改革与实践—中山大学本科教学改革论文集(五)》,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与刘志伟、黄国信合作)。
   60.《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以樟林神庙系统的研究为中心》,《清史研究》1999年第2期。
   61.《商人庙宇与“地方化”--樟林火帝庙、天后宫、风伯庙之比较》, 《在乡商人:华南地域社会的研究》,香港华南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
   62.《村落历史与天后传说的演变----以樟林的四个天后宫为例》,《建筑、神像与仪式:华南天后信仰研究》,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1999年版。
   63.《清末民初广东乡村一瞥---<辛亥壬子年经理乡族文件草部>介绍》,《庆祝王钟翰教授八十五暨韦庆远教授七十华诞学术论文合集》,黄山书社1999年版(与刘志伟合作)
   64.《以历史学为本位研究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世纪之交的中国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与刘志伟合作) 。
   65.《历史专业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学术素养----史学理论课学生课堂提问的分析》,中山大学教务处编《改革与实践—中山大学本科教学改革论文集(六)》,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6.《樟林三山国王的研究》,《三山国王丛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版。
   67.《以历史学为本位研究传统中国乡村社会》,载《世纪之交的中国史学----青年学者论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8.《近代华侨汇款与侨批业的经营----以潮汕地区的研究为中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4期。
   69.《乡村神庙系统与社区历史的演变----以樟林神庙系统的研究为中心》,《中国社会史论》第四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0.《从“倭乱”到“迁海”----明末清初潮州地方动乱与乡村社会变迁》,《明清论从》第二辑,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版。
   71.《村落历史与天后传说的演变----樟林四个天后宫的研究》,《潮学研究》第八辑,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又载于汕头市政协学习与文史资料委员会、澄海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樟林古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4月版,页433-444。
   72.《明末清初潮州社会动乱与“抚民”、“抚贼”问题之呈现》,《第三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
   73.《正统性、地方化与文化的创制----潮州民间神信仰的象征与历史意义》,《史学月刊》2001年第1期。
   74.《乡村神庙系统与社区历史的演变----以樟林为例》,《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与现代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5.《宋明时期潮州地区的双忠公崇拜》,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6.《<历代宝案>所见之清代潮州商人的海上贸易活动》,《潮学研究》第九辑,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又载于汕头市政协学习与文史资料委员会、澄海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樟林古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4月版,页126-133。
   77.《国家意识与民间文化的传承》,《开放时代》2001年10月号(与郑振满合作)。
   78.《明末东南沿海社会重建与乡绅之角色----以林大春与潮州双忠公信仰的关系为中心》,《中山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79.《客家文化导论序》,见房学嘉等著《客家文化导论》,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
   80.《从家书到公共文献----从陈子昭书札看海外潮人与家乡的联系》,李志贤主编《海外潮人的移民经验》,八方文化企业公司、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2003年12月版,页32-54。
   81.《“正统”神明地方化与地域社会的建构――潮州地区双忠公崇拜的研究》,《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页19-31。
   82.《宋明时期潮州地区的双忠公崇拜》,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3.《乡村故事与社区历史的建构----以东凤陈氏为例兼论传统乡村社会的“历史记忆”》,《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该文以《乡村故事与社区历史的建构 ----以东凤陈氏为例兼论传统乡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为题,收录于杨念群等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页471-486)。
   84.《乡村的故事与国家的历史――以樟林为例兼论传统乡村社会研究的方法问题》,《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版,页1-33。
   85.《乡村故事与“客家”历史记忆的重新塑造----以<明季岭东山砦记>的研究为中心》,《两岸“历史、文化与社区”研讨会论文集》,台湾苗栗县文化局2003年版。
   86.《评林玉茹<清代竹堑地区的在地商人及其商业网络》,《历史人类学学刊》第一卷第二期(2003年10月),页142-145。
   87.《从教师职称评审制到职务聘任制的平稳过渡》,谢绳武主编《高校师资管理新探》,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页115-121(与李萍、丁纪平合作,第二作者)。
   88.《两岸客家社会与文化环境的若干差异》,《客家》2004年第1期,页26-27。
   89.《历史的内在脉络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页8-9。
   90.《从地方史到区域史――关于潮学研究课题与方法的思考》,《潮学研究》第11辑,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页18-44。

四. 译文:
   1.《清代珠江三角洲的宗族、赋税与土地占有》,《明清广东社会经济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明清徽州的宗族与社会流动性》,《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译文集》, 黄山书社1987年版。
   3.《十八世纪福建的粮食供需与粮价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
   4.《卜凯〈中国土地的利用〉评介》,《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集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清代前期两广的市场整合》,《清代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华书局1992年版。
   6.《商品性农业与变化的限度:1644-1834年珠江三角洲的甘蔗种植业》,《清代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华书局1992年版 (又发表于《广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7.《清代福州的大族:人口、地方行政与社会等级的初步分析》,《清代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华书局1992年版 。
   8.《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科大卫),《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1期。
   9.《近代商号与公司法》(科大卫),《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