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声教授到天津师范大学讲学
2009年9月18日,陈春声教授到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作题为《聚落形态与社会转型——明清之际韩江流域地方动乱之历史影响》的学术报告。
陈教授以聚落形态为切入点,对明末清初韩江流域社会转型作了精彩分析,他指出,明清之际社会转型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地方政区的重新划分;户籍和赋税制度的根本性改革;白银输入与商品货币关系的高度发展;聚落形态的重大变化;以宗族组织和民间神祭为核心的乡村组织的重新聚合;当地人对地方传统和历史渊源产生新的解释。
陈春声教授重点分析了韩江流域聚落形态的演变。韩江流域位于广东、福建两省交界地区。这个地区的聚落形态主要包括村落、土楼、回笼屋等类型,大多同姓而居。这种聚落形态的形成是明清之际社会演变的结果。明中叶,由于海盗、山贼猖獗,官府实行“归并大村”政策,逐渐形成许多军事性、杂姓而居的村寨。明清之际,这里是南明、三藩等几种势力交错控制的地区,社会动乱频繁。清初,为了对抗盘踞台湾的郑氏政权,清廷实行“迁海”,将沿海人民迁出。人民回迁“复界”后,原来军事性村寨消失。之后,清廷实行“粮户归宗”政策,以宗族为单位征收赋役,导致大规模改姓浪潮,小姓加入大姓,形成大量单姓村,祠堂成为村中主要权力机构。
通过剖析韩江流域聚落形态的演变过程,陈春声教授展示了地域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不仅考察某个地区共时性社会结构的空间格局,还应追溯其历时性格局,探求这种共时性格局的形成过程。报告严谨而不失生动,获得了热烈的反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