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边疆与沿边边疆”田野工作坊于新疆顺利举办
撰稿/何薇
2022年8月4日至9日,由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内地边疆与沿边边疆”田野工作坊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和吐鲁番市举行。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昌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校的一批学者参与了此次工作坊。
此次田野工作坊的基本目的有二,一是对比内地边疆与沿边边疆的不同历史过程,为构建在西南边疆历史认识基础上的中国边疆史的分析框架打下基础;二是结合田野调查,总结历史人类学几十年来的学术进展,为未来的方法论进展提出一些思考。
为更充分地理解边疆社会形态这一议题,田野工作坊采用了实地考察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期间,学者们在乌鲁木齐县板房沟乡、吐鲁番高昌区三堡乡进行了田野调查,考察了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坎儿井博物馆、达坂城白水镇遗址、回部札萨克多罗郡王府、高昌故城遗址、阿斯塔那古墓群、鄯善老城等地,与当地维吾尔长者开展了口述访谈,与当地学者在实地开展了学术讨论,对历史上的西北边疆社会结构、生态环境、生计模式、经济文化交往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
在此基础上,与会学者就工作坊相关议题,每天晚上展开三至四小时的深度讨论,涉及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探讨西北边疆地区对于区域历史研究的启示。西域曾是汉唐王朝时期的政治、民族融合、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宋以后诸王朝,随着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中心南移,新疆地区又作为沿边边疆积累了丰厚的历史。从区域历史的角度观察当地社会的变迁和区位角色的转变,对于解释中国边疆社会的形成有所助益。第二,探索历史人类学方法的推进方向。历史人类学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强调把握地方历史传统,从当地人群的思维模式出发理解其行为和活动,应回到地方社会的日常生活本位,避免把文字传递的非常态社会现象误当作常态代入分析。与此同时,历史人类学不仅要引入社会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各类学科的分析工具,还要深刻理解该学科的学术关怀,才能在方法论层面推进历史人类学的学科发展。第三,有关于内地边疆与沿边边疆的比较研究。与会者以实证案例讲述了食盐的资本市场运作和定价模式、边疆贸易的信用体系、海疆社会和不同历史时期海洋对于王朝国家的意义以及边疆少数民族的产权观念等,回应了传统中国的国家性质、国家治理等重要论题。
工作坊在吐鲁番市高昌区三堡乡进行了入户访谈,细致了解了维吾尔族的家庭结构、社会组织和社会治理模式,并实地考察少数民族村落的人居环境、生计经济和婚丧习俗,试图在历史现场探究和印证社会变迁。边疆社会的历史演变一直是国家治理关注的重点,也是论证中国历史大一统过程的核心问题。此次工作坊尝试从中古出发,把西北边疆地区纳入比较研究的视野,与会人员讨论热烈、考察热情高涨,为今后更进一步开展跨学科对话、推动历史人类学研究打开了思路。(何薇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