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建设计划(2005-2007)
在教育部社政司和学校领导的关怀和直接指导下,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考察评审,于2004年11月被正式列入教育部第五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总结建设经验,结合专家组的整改意见,未来几年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继承老一辈学者开创的学术传统的基础上,坚持以学术为本位,立足学科前沿,发挥地域优势和既有的学科优势,固本培元,苦练内功,加强学术积累,发展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和合作,改革管理体制,进一步增强学术创新和学术竞争能力,保持在历史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国内优势地位,有若干重要研究课题的成果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未来三年的具体工作计划
一、 研究基地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的建立
1、根据和教育部专家组的意见,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的三个研究方向调整为:
(1)族群与区域史;
(2)民间信仰与宗教社会史;
(3)民间历史文献学。中心将在这些研究方向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三个研究室。
2、中心将根据有关基地建设文件的要求,尽快重新确定专、兼职研究人员的名单,重新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责任和权利。同时,组织全体校内专、兼职研究人员认真学习基地管理文件,提高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学术活动的自觉性。
3、中心将正式聘请专职的行政秘书和资料员,进一步完善中心的财务管理、文件处理、编辑出版和后勤总务方面的运行机制。
4、重新建设中心网站,建立正常的网站更新和运行制度。
5、建立适当的制度,确保中心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课题按期按质完成。
6、落实与学校图书馆的合作计划,共同建设“中国民间文献庋藏研究室”。
二、 利用“985工程”二期建设机遇,搞好基地建设
我校“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民间文化遗产创新基地”已经通过有关论证程序,正式立项,第一期建设款项也已经到位。本中心为该项目的最主要参与单位之一,并主要负责该项目的子课题“地方文献与民间文书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因为“985工程”二期建设投入力度较大,特别在人才引进和设备购置方面,为本中心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我们将加大对民间文书收集整理工作的投入,建设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的中国民间文书和地方文献收藏与研究中心。扩大在这个领域的国际合作,继续推动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已经在山西、贵州、内蒙古、河北、江西和广东等地进行的多个乡村文献和民间文书的收集、出版计划,加紧正在筹备中的其他几个大型文书收集计划的工作进度。
(1)贵州清水江流域苗族与侗族的山林契约的征集与研究。与贵州省锦屏县政府合作,计划征集约8万件契约,已经征集1.4万件,准备以这批档案出版4-5部研究著作,举办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已经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商谈了出版这批契约文书的计划。
(2)清代至民国内蒙古土默特旗档案的研究与出版。与内蒙古自治区土左旗档案馆合作,共有档案约1.7万件,全部数码化并出版一部分,出版若干研究著作。
(3)湘西苗族、土家族文献的收集与研究。与吉首大学民族研究所合作,包括苗族、土家族聚居地区碑刻、族谱和契约的收集和研究。
(4) 河北蔚县碑铭的收集与研究。与北京师范大学乡土中国研究所合作,预计三年内完成。
(5)潮汕地区碑刻拓印和出版。与韩山师院潮学研究所合作,准备在5-8年内将广东潮汕乡村地区现存碑铭(预计超过2000通)全部拓印并出版。
(6)山西碑铭的收集与出版。与山西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合作,通过山西各县市的政协文史委员会和方志办进行,这个计划是与牛津大学中国研究所的合作项目。
此外,还有若干大型的文书收集计划正在筹备中,其中有一些计划已经得到海外学术基金的资助承诺。已经与"中山大学图书馆"达成协议,与该馆合作建设较大规模的“中国民间文献庋藏研究室”,将来成为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资料室的主体。
三、 人才培养
历史人类学在中国发展还处于起步的阶段,急需更多的更具专业水准的研究人才。本中心将人才培养的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我们利用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便利条件,经学校学位委员会通过,自主设立了二级学科的“历史人类学”专业博士点,已经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我们将努力搞好这个目前国内唯一地历史人类学博士点的建设,力争三年后该专业在学博士生不少于15人。
未来三年,我们还将继续进行以下制度化的历史人类学人才培养计划:
(1)历史人类学研究生研讨班。与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从2001年5月开始,至今已经举办7届,每年2-3次,主要是为学位论文选题具有历史人类学趋向的3年级研究生提供一个报告论文写作计划的机会,每人报告一个小时,讨论一个小时。
(2)历史人类学讲座系列。与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联合举办,从2002年5月开始,现已举办了27讲。讲座邀请国际上著名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前来中山大学演讲,并接受来自国内各地高校的研究生前来听讲。
(3) 历史人类学高级研修班。与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合办,从2003年开始,每年暑期举行一次。招收国内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有志从事历史人类学研究的青年学者参加,每期30人,邀请国际和国内的6-7位知名学者为他们讲课,课程包括两周的理论课和4周的田野工作,学员最后以田野工作报告、所收集整理的民间文献和研究论文作为结业的作业。
(4) “中国乡村社会变迁”大学生暑期研习班暨田野调查计划。受美国岭南基金会资助,从2003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暑假举办一次,每次为期七周,专门为本校非历史学和人类学专业的本科学生而举办,内容包括讲座系列、Seminar和田野调查活动等。
四、 出版计划
1、《历史人类学学刊》 与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半年刊。从第3期开始,聘请牛津大学科大卫教授担任该刊主编。除聘请国际上10位知名的历史人类学家担任学术顾问外,自第3期起在世界各大洲和亚洲各地聘请一批中青年学者为联络员。
2、《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 与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合作出版,季刊,从1995年开始,已经出版35期。
3、“走向历史田野丛书” 与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合作主编,由北京三联书店于2005-2006年出版,已经签订出版合同(由“985工程”一期提供出版资助)的首批书目如下:
陈春声(中山大学)主编《历史人类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陈春声(中山大学)《秩序与信仰:明清潮州民间神信仰与乡村社会变迁》;
刘志伟(中山大学)《乡村中的国家秩序:明代以后珠江三角洲社会研究》;
黄国信(中山大学)《区与界:清代湘粤赣界邻地区食盐专卖研究》;
张应强(中山大学)《木材的流动:权力、市场与社会--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域的研究》
温春来(中山大学)《彝威与汉威:明清黔西北的则溪制度与土司制度》;
何文平(中山大学)《盗匪问题与清末民初广东社会(1875—1927)》;
张小军(清华大学)《象征资本与文化国家:福建阳村宗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赵世瑜(北京师范大学)主编 《天子脚下:明清以来北京的社会文化变迁》;
郑振满(厦门大学)《乡族与国家: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
蔡志祥(香港科技大学)《家族企业与商业网络:近代海外潮汕商人与侨乡研究》;
郑瑞达(香港历史档案馆)《户籍与学额:清代江西的移民与土客关系》;
科大卫(牛津大学)《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新界东部的宗族与乡村》;
萧凤霞(耶鲁大学)《区域文化与历史:一个人类学家的叙述》。
4、“珠江流域文明史研究丛书” 由“985工程”一期提供出版资助,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包括:
周大鸣主编《珠江流域文明论纲》;
邓启耀主编《珠江流域的族群》;
刘志伟、陈春声主编《珠江流域的民间信仰与文化认同》;
蔡鸿生、林悟殊主编《珠江流域地区宗教文化研究》。
5、地方文献和民间文书出版计划。将配合“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的实施进行,目前已经初步落实的出版计划,包括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契约文书、山西碑刻资料、土默特副都统衙门档案、潮州乡村文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