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 刀与木的召唤:新兴版画运动早期的艺术媒介与传播(1929-1937)
艾姝 著
2022年9月出版/88.00元
ISBN:978-7-5201-9974-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以“媒介与传播”为视角,梳理与探讨早期新兴版画的媒介与语言建构、图像模式与观念表达、艺术展览与传播效益、艺术资源与艺术创构等问题。书中利用书信、回忆录等一手资料,报刊出版物、传记、文献汇编等二手资料,以及木刻原作、复制品、图册等图像资料,图文并茂,还原了新兴版画运动早期的发展概貌。本书材料翔实,作者善于发现并解读一些有趣的新材料,并注重将艺术家和作品的个案与宏观的时代及社会背景相联系,富有学术意义。
序 | 黄宗贤
五四以来,中国艺术在功能观、价值观、创作观、审美观以及语言、风格、图式等方面,与延绵了千百年的传统艺术相比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开启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版画,这一中国传统艺术形态,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被赋予了一个全新的名称——“新兴木刻”,以此表明与传统木刻“切割”了关系、“划清”了界限。新兴木刻一登场,就以革命性、战斗性、先锋性和大众性凸显鲜明的身份特征,其后不断演绎发展,构成了20 世纪中国美术史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中国现代版画对于艺术、文化与社会的现代转型有着非凡的意义。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兴盛发展起来的新兴版画,更以上海时期为序篇,以延安时期为高潮,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风格,成为绵延至今的中国现当代艺术的精神文脉。尽管相较延安时期的伟大成就而言,更早的上海时期的艺术探索显得相对稚嫩,无论在艺术创作的形式还是艺术家的思想方面都有所局限,但新兴版画这一“青春期”奠定了后续光辉历程的基础,是中国现代版画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新兴版画的发展主要围绕着鲁迅和他所指导的青年木刻家而展开。在创作材料的选择上,以木刻版画为核心的潮流就此发端。在风格上,虽有其他前卫艺术风格的影响,但新兴版画的表现主义与写实的主流发展脉络,以及寻找民族形式的努力已经开始。在体裁的运用方面,生动活泼的连环木刻已为不少木刻青年提供了可以尽情发挥的空间。在内容表现上,新兴版画始终如一地关注着社会底层和人民疾苦,用尖利的刻刀揭示着不公与苦难,也大声疾呼着团结与抵抗。其传播渠道,不仅有与版画同源的报刊印刷品,也有现代展览。这些探索令木刻工作者获得了发展新兴版画运动的宝贵经验与教训。虽然新兴木刻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发轫,到抗战前期在救亡烽火中充当文艺的“投枪”“匕首”,再到延安革命版画的体系化建构,现代版画的语言、风格以及价值取向都在微调和转换,但是其熨帖时代、关注现实、底层叙事、大众情怀的基因在历时性的演绎中一直发挥着作用。这就注定新兴木刻会成为革命艺术、大众艺术的代名词,在中国现代艺术的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处在茁壮成长期的新兴版画就已经成为学界关注与研究的对象。数十年来,在不同时期,新兴版画在艺术研究领域从未被冷落过,可以说是持续的热门话题。迄今关于新兴版画的研究已是非常全面、成果累累。但是,因研究方法和文献发掘所限,对一些具体论题的探讨仍有待深入。特别是较之于偏重宏观审视的叙事书写模式,对于新兴版画的研究更应该往专、深、精方面拓展。也就是说,应该在不断深入挖掘、整理研究文献资料的前提下,对新兴版画的断代史、专门史和一些专题开展更深入的研究。特别是以一些新视野、新方法来审视、观照和研究在历史与时代风雨磨砺中发展起来的新兴版画,这是研究者,特别是年轻的学者值得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年轻的艾姝,具有在艺术研究上不断精进、拓展的热情和勇气。这些年来,她在较为广泛的研究兴趣中更多地关注新兴版画,并且聚焦早期新兴版画运动,在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系列有新见解、新观点的研究成果,以“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方式,推进了相关论题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艾姝选择了以往新兴版画研究中重视不够的版画媒介与展览为重点关注对象,力图从一个有意义的维度来探讨早期新兴版画的传播与价值实现的途径问题。的确,艺术作为一个活动对象,关涉到在社会文化惯例下进行的审美,(当然也包括政治的)意识形态的视觉文本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新兴版画也不例外。在普罗文艺大潮中滥觞、在全民抗战呼声中兴盛的新兴版画,之所以能够成为传播与影响最为广泛、最具大众品格的艺术形式,与特定的创作和传播媒介、方式、路径有密切的关系。艾姝的这本书,以“媒介与传播”为视角,梳理与探讨早期新兴版画的媒介与语言建构、图像模式与观念表达、艺术展览与传播效益、艺术资源与艺术创构等问题。无疑,这体现了年轻学者在方法论上的自觉、在研究视野上的拓展以及力求在观点上有所创新所做出的努力。本书材料翔实,作者善于发现并解读一些有趣的新材料,并注重将艺术家和作品的个案与宏观的时代及社会背景相联系,富有学术意义。其中的部分章节已在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有较为丰富学术经历和良好学术背景的艾姝,在艺术研究上严谨而不乏锐气,已经以其有分量的学术成果在学界崭露头角。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激发青年一代学者对现代版画研究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化。也期待艾姝在学术研究上精进不辍,推出新的成果。
2022年6月于蓉城望江楼下

杨澹生《为了生活》,1933年
作者简介
艾姝,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中国美术、博物馆学,有多篇论文发表于《文艺研究》《美术研究》等学术期刊。
目录
绪论 媒介与传播视野中的新兴版画早期发展史/1
第一章 新兴版画运动早期的艺术媒介探索/23
第一节 制版材料的媒介探索/24
第二节 版画技法文献的写作/47
第二章 新兴版画运动早期的全国展览与艺术传播/73
第一节 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人员的联合、协作与分歧/74
第二节 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叙事框架之起源、展现与影响/103
第三节 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国防木刻”到民间/131
第三章 新兴版画运动早期的流行图像模式/160
第一节 “拼合图像”与视觉媒介互仿/161
第二节 版画“标语画”与现代“声音转向”/192
第四章 新兴版画运动早期的世界艺术资源及其影响/223
第一节 英国与法国:细腻的木口木刻之复兴/224
第二节 德国:粗放的表现主义木刻/237
第三节 苏联:木口木刻插图与文艺理论/254
第四节 日本:革命的艺术与创作版画的技术/269
第五节 美洲:普罗艺术/281
结论 作为社会构建媒介的新兴版画/290
参考文献/301
后记/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