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类学学刊》第十九卷第二期(2021.10)

“元朝對雲南金齒百夷及其以南土官地區的設治新證”
論文1-36
唐立
摘要:本文利用《元史》、一方立於1461年《教諭康公墓誌》的新出墓誌碑刻、其他漢文及傣文史料,探討自1260年至1381年蒙元對雲南邊境金齒和百夷政區統控模式的演變。另外也檢討統控模式的變遷如何影響土酋既有勢力的格局,尤其是對於13世紀百夷新興的影響加以考證。本文提出了5個論點:首先,蒙元通過恢復被廢黜段氏的權威,設置段氏總管,獲得故大理國邊境的政區;其次,蒙元沿着大理國時期既有的交通路線,從滇西延伸向伊洛瓦底江上游及瀾滄江流域等地區推進。第三,行省採取直接軍事佔領的模式統控邊境,對金齒百夷土酋的統治主要是為軍事服務,要求段氏及歸附土酋充當嚮導以及與緬國交往的中介;第四,1286至1287年設置征緬行中書省,驅逐伊洛瓦底江上游的緬國勢力,但1303年罷征緬行中書省、撤走駐軍之後,1327-1331年蒙元任百夷和蒲蠻土酋為土官,包括段氏在內的雲南土官才逐漸成為統控邊境政區的主要力量。麓川路百夷土官在此歷史背景下趁勢崛起;第五,援引1341年一位內地人受任八百等處宣慰司官吏的事例,提出雲南行書省和段氏總管通過提供底層吏員,充實金齒、百夷、蒲蠻等土官的行政能力的觀點。
關鍵字:段氏總管、征緬行中書省、八百等處宣慰司、麓川路、百夷土官
公益物品的供給:清至民國鄱陽湖區的水上救生事業
——以左蠡《救生同仁堂局志》為中心
論文49-92
鄭梅婷 劉詩古
摘要:鄱陽湖水域不僅浩渺無涯,而且水文環境複雜,尤其西鄱陽湖的左蠡一帶,歷來被視為最險要之區,風浪無常,沉船事故常有發生。至遲在明末清初,地方官就已在此設立救生船專門負責「拯溺」。乾隆初年,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地官府開始大規模設置救生船,經費則主要由國家正項支給。清後期,清政府內外交困,官辦救生船難以維持,民間救生組織逐漸興起。光緒末年,左蠡救生同仁堂始由地方士紳募捐創立。其初始創辦經費主要來自社會募捐和政府撥款,日常收入則依靠田產與房產的租金,董事的推選受到地方家族力量的影響。民國時期,在旱澇災害的打擊下,同仁堂面臨經費困難的局面,日寇入侵後救生船等設備被炸毀無存。抗戰勝利後,同仁堂得以重建,繼續從事水上救生活动,但隨着機動船的普及,救生需求下降,同仁堂逐漸走向衰落。從水上救生的地方實踐來看,近代中國民間組織在提供救生服務的效率上並不遜色於政府,但這類公益組織在維持上仍然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和脆弱性,且面臨經濟和社會層面的雙重困境。
關鍵詞:鄱陽湖區、左蠡、救生同仁堂、水上救生、公益物品。
「儀式」的多重意涵:清末時期福建泉州的危機、普度與地方士紳
論文93-128
郭燁佳
摘要: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福建泉州被兩種困境所侵擾,一是當地「時疫」頻發,導致民眾苦不堪言;二則恰逢甲午中日戰爭之後,台灣被割讓的民族危機,又致地方士紳痛心疾首。民族危機所對應的「國破」,鼠疫肆虐所對應的「家亡」,使得一場應對危機的儀式——「泉郡承天萬緣普度」應時而生。解厄祛疫的傳統儀式,在清末時期的泉州社會常有出現,他們多屬於某個宗教組織,或是個別社區自發舉辦的小範圍儀式。然而,此場普度則是一場由士紳發起,並同時包含着宗教組織、官府、民眾和地域社區的全體性參與儀式。在「國破家亡」的雙重困境下,士紳渴望以過往緩解災禍的傳統儀式為名,輔之高層次宗教組織的號召,而達到一個「泉郡五邑」地域聯合的最終結果。主事者通過傳統儀式的「實地展演」,以及儀式文獻所建構的「聯合設想」,試圖將自身的信念與想法傳遞至公眾。儀式之背後,既充溢着這些士紳的愛國情感表達,又隱匿着他們「立足於當地」的個人發展渴望。
關鍵詞:普度、鼠疫、儀式、甲午戰爭、地方士紳
馬來西亞沙巴的「半唐番」:名制裡的唐與番
論文129-165
吳佳翰
摘要:Sino是馬來西亞唯一擁有土著地位的混血族裔,是華人和沙巴原住民的通婚後代。「半唐番」是沙巴華人對Sino的稱呼之一,揭示Sino被部份華人及原住民界定的狀態。然而,Sino仍未統一的多元名制表明該狀態有很大的協商空間,其中華人姓氏是關鍵的「唐」元素。自1980年代,Sino的權益受到官方阻擾。許多Sino為保障土著地位,進而丟棄華人姓氏 (Buang Siang),修改其法定族裔,流向原住民族裔,體現文化認同的流動性。本文認為姓名的華文發音和華人的父系原則,並非華人姓氏成為關鍵族群邊界的原因。擁有華人血統的卡達山人及塔達那人的名字沿革顯示,關鍵在於華人姓氏與沙巴居住地的關係,比起中國的時空關聯相對較弱。名制是成為當地社群的會籍重要依據,進而享用土地等資源。從微觀認知人類學而言,當個體面臨Buang Siang與否的抉擇時,則會受到「實用主義」和「純粹地跟隨」兩種基模左右。Buang Siang者採用實用主義,保留華人姓氏者則多以跟從先輩的文化習俗為準。
關鍵詞:婆羅洲、南島語族、Sino、卡達山、東南亞華人
書評
Ying Jia TAN, Recharging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1882-1955
書評166-169
艾梅 馮樂晟
龍聖,《從祖先記憶到地方傳說:湘西白帝天王敘事的形成與變遷》
書評169-173
王位
吳滔,《國史家事:(致身錄)與吳江黃溪史氏的命運》
書評173-177
張笑川
周瓊,《清前期中大自然災害與救災機制研究》
書評177-180
楊一章 張莉
毛亦可,《清代衛所歸併州縣研究》
書評181-183
毛悅
白德瑞,《爪牙:清代縣衙的書吏與差役》
書評184-188
余福海
周琳,《商旅安否:清代重慶的商業制度》
書評188-192
趙士第
李平亮,《近代政治變革與江西鄉村社會變遷》
書評192-195
王磊
黎麗明,《從工匠到藝術家:20世紀的中國美術陶瓷從業者》
書評195-199
武洹宇 楊凡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