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江研究丛书”已出版图书盘点

稿件来源: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清水江研究丛书”作为一个研究团队在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十分难得的试验场的系列工作成果,不能不说也得益于非常系统而完整的清水江文书的遗存。这一由民间收藏、归户性高、内在脉络清晰的民间文书,显然不只具有新史料带出新问题这种陈旧观念所能涵纳的一般意义,其更重要的价值在于提供了完整看待一个地方社会发展历程的全新眼光和别样视野,带给研究者一个回到历史现场的难得机会,帮助我们把探索的触角延伸到非常生动具体的过去,回到文书所关涉的那样一些特定历史时刻的社会生活之中。

 

尤其是在清水江文书呈现出来的文字世界里,既可看到地方人群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也可见到在与文化他者的复杂关系中对自身主体性的确立。因此之故,结合深入细致的历史田野工作,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清水江文书中包含的极具地方性的思想意识和历史观念,同时也获得了探索特定地域社会动态发展极富价值的历史感和文化体验。

 

龙来龙往:清代以来清水江中游地区的人群、空间与权力

image-20230504101114-1

聂羽彤 著

2023年4月出版

ISBN:978-7-5228-0803-1

独木龙舟节是贵州清水江中游和巴拉河沿岸苗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作为地域性龙舟文化的集中体现,龙舟节不仅包含了丰富的起源传说与仪式象征,同时,也展现了沿江各村寨之间因共享的历史记忆和信仰习俗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共融共存的空间秩序与权力结构。本研究通过对黔东南台江、施秉两县沿江村寨的民族志考察,较系统地描述了当地围绕龙舟节而形成的神话传说和节日习俗。在对一些村落进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本书拟用“龙舟圈”这一概念来阐释这一独特的地方文化现象。

 

木材的流动

image-20230504101258-2

张应强 著

2021年10月出版

ISBN:978-7-5201-8833-3

贵州省东南部沅水上游主要支流清水江所构成的故事里最精彩篇章是清代以来满江漂流的木材带出的喧嚣与繁华。零星文献记载和至今流传的故事中,展开的也正是一幅围绕木材的流动所形成的区域社会历史图景。本书围绕木材流动背后演绎故事的渐次展开,将清水江下游地区置于王朝国家政治经济发展脉络中加以把握,通过对以木材种植采运活动为中心的区域历史的描述,探讨依赖区域市场网络发展,传统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发生了怎样的互动,从而对区域社会变迁之多重因素交互作用、多种关系复合一体的过程,进行地域化的理解和做出历史性的解释。

 

商镇兴衰

image-20230504101501-3

吴晓美 著

2021年8月出版

ISBN:978-7-5201-8565-3

本书在明清以来国家西南开发的历史视野之下,以深入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对保存于地方上的各类文献进行细致解读,去呈现一个由外来客商“制造”出来的洪江商镇数百年的兴衰历程。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群赋予“洪江”这个地域符号以不同意义,这一过程中,“洪江人”这一身份不断内化成为地域社会认同,地域社会也被建构了出来。

 

山水“峒氓”:明清以来都柳江下游地区的家族、婚姻与仪式传统

image-20230504101547-4

黄瑜 著

2020年4月出版

ISBN:978-7-5201-6111-4

本书运用“历史民族志”的研究视角与书写风格,结合民间历史文献与实地田野调查,对黔桂交界都柳江下游地区的“峒地”村寨民众展开研究,希望揭示自明清以来,面对王朝国家的军事力量以及各种政治、经济与文化政策,山区村寨社会在家族组织、婚姻关系和仪式传统等方面发生的整体性“结构”变迁,以此探讨南方山区人群身处王朝国家统治下的多种可能性和多元化途径,并且重新思考中国西南地区民众的历史书写与社会文化进程。

 

江河、商镇与山寨:都柳江下游的人群互动与区域结构过程

image-20230504101631-5

王彦芸 著

2020年4月出版

ISBN:978-7-5201-6110-7

都柳江位处黔桂之交,在崇山间蜿蜒流淌。自清开始的河道疏浚,连接了本被险滩恶石阻隔的西江、珠江水路,人和物在通道内流动、交会,改变了都柳江流域社会文化诸面貌。本书以都柳江畔富禄为中心,运用田野调查方法,结合历史资料与地方文献,梳理了都柳江下游社会文化历史脉络,并关注其中的市场活动、人群互动以及观念流动等面向,在微观视野下讨论“区域”如何在历史时间中因人的活动和观念的汇集而构织、流变。

 

从“锹里”到“锹家”:清水江下游三锹人的移民历史与认同建构

image-20230504101720-6

邓刚 著

2019年11月出版

ISBN:978-7-5201-5450-5

本书以黔东南清水江支流乌下江、八洋河流域自称“三锹人”的人群为关注对象,结合田野调查和各类民间文献,主要考察在清水江流域“开辟新疆”前后,“三锹人”这一移民群体参与山地开发的过程,以及在不同历史脉络之下族群边界的变迁与认同的建构。同时探讨地权观念的兴起与地权转移、纠纷解决机制、不同族群村寨间的阶序关系、口头传统与文字书写、历史记忆等议题。

 

姻亲与“他者”:清水江北岸一个苗寨的历史、权力与认同

image-20230504101801-7

刘彦 著

2019年11月出版

ISBN:978-7-5201-5449-9

清水江岸,有一个名叫“苗北”的寨子。明清以降,其作为“皇木”的输送地,被零碎地记载在正史里。或许人们对她的了解不只是“皇木”,还有那与“改姓”“破姓开亲”“定俗垂后”等重大历史事件相勾连的有关房族与姻亲之间不断转换为“他者”的历史过程,以及在这个历史结构中孕育出的带有江湖韵味的神话情感故事。关于这一切,她愿用极美的契约文字和展演形式,将其呈现给想读懂她心思的人。

 

商绅分野:近代都柳江下游长安镇地方精英研究

image-20230504101843-8

何良俊 著

2019年11月出版

ISBN:978-7-5201-5227-3

本书主要了讨论清代及民国时期广西东北部融江中游的长安镇,由于外省商人的大量进驻,社会关系结构开始呈现复杂化的趋向,地方精英的构成也相应地显示出多元性的过程。通过对地方精英形成、分类及其关系网络的分析,笔者试图呈现一幅近代长安地方社会的图景,并从中抽离出隐藏于内、纵横交错的社会关系网络。

 

 

移民、市场与社会:清代以来小江地域文化的演变

image-20230504101921-9

朱晴晴 著

2019年8月出版

ISBN:978-7-5201-5097-2

清代开辟“新疆”以及随之而来的疏浚清水江河道,使黔东南整个清水江干支流步入区域开发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带动了区域社会内部人和物的流动。移民即在此背景下入住清水江下游小江地区。他们在乡村社会中建立会馆、开设集市,推动了江西街移民村落的形成。本书以乡村集市的建立为切入点,讨论小江地区的移民对区域社会的运行、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地方社会结构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集体中的自由

image-20230504102008-10

孙旭 著

2019年8月出版

ISBN:978-7-5201-3571-9

本书基于历史资料、地方档案、民间文献、口述历史记忆,对贵州东南部都柳江流域九个侗族村寨构成的传统社会组织自清代中期以来的变迁做了细致而微的考察,并探讨了侗人以关系界定历史的历史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人类学田野调查,观察并理解这一区域性社会组织内部群体结合的结构性范畴、礼俗规范、人群关系和日常实践,以呈现侗人集体生活的结构化过程。最后,以该地方人群进入现代性情境中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系的遭遇作为落脚点,阐释了传统社会组织的关系结构和社会规则如何通过人们的反思性实践,在现代变迁中延续与转型,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侗人如何因应并达至自我人生意义的实现。

 

“插花地”:文化生态、地方建构与国家行政

image-20230504102037-11

谢景连 著

2019年8月出版

ISBN:978-7-5201-3596-2

地湖乡是 “一块贵州飞落湖南的‘插花地”,虽游离于天柱母体之外,但从明代万历二十五年天柱建县之日起,就一直认同天柱这个“母亲”,矢志不渝。地湖虽小,但坊间流传的故事、文献典籍的记载,都诠释着地湖何以成为“插花地”以及存续至今的社会文化历史过程。本书试图利用这些民间故事、文献记载,探究地湖成为“插花地”的始末,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地湖人又是如何通过日常生活实践去强化和传承这种认同,使地湖“插花地”身份一直保留至今。

 

历史的镜像

image-20230504102106-12

钱晶晶 著

2019年8月出版

ISBN:978-7-5201-3288-6

本书以三门塘村落为切入点,通过三门塘家族的谱系建构、宗教风水观念、历史记忆、村落组织、性别、仪式等诸方面探讨了其与空间的关系,展现了不同类型的空间。本书不仅进行共时性的结构分析,同时也将空间做一历时性的动态阐释,关注在不同历史时段村落空间受社会政治经济力量影响而发生的诸多变化,以此来呈现不同层面的历史镜像。

 

人神之间:湘黔桂界邻地区飞山公信仰研究

image-20230504102136-13

罗兆均 著

2019年8月出版

ISBN:978-7-5201-3243-5

本书作者深入湘黔桂界邻侗苗等族群聚居的田野,从共时性与历时性的视角,综合考察了飞山公杨再思从“杨氏祖先”演变为“土著”神明,并跨越地域、族群等界限成为一位重要的区域性神明的历史过程及当下民众多元化的信仰实践。自宋至清历代中央王朝都曾致力推行的神明“标准化”“正统化”,只是该区域社会中信仰演变的一种可能趋向,而不同时期特定区域社会空间中,人们基于客观条件与主观需要展开的飞山公信仰实践,则再现了这一信仰文化多样性与区域社会结构演变之间的紧密关联与张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