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类学学刊》第二十卷第一期(2022.4)

宗族、衛所與族群:漢地回回如何講述祖先故事

論文7-34

趙世瑜

 

關於漢人社會如何講述祖先故事及其目的,學術界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對中國的非漢族群講述祖先故事的歷史過程,人們關注略少。自從唐宋伊始,阿拉伯及中亞穆斯林進入漢地並逐漸定居,他們的祖先敘事也在不斷發生演變,出現了明顯的在地化趨勢。儘管從晚明到清初,伊斯蘭教蘇非派東傳給這一趨勢造成一定影響,但漢地回回依然通過採取與漢人相同的方式講述祖先故事,以應對其生活世界中的挑戰,與其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並行不悖。

關鍵詞:宗族、衛所、族群、漢地回回、祖先故事

 

文字與家譜編纂——19世紀西北消經《馬氏家譜》的生成史

論文35-66

馬文忠

 

19世紀末,西北阿訇馬玉用阿拉伯字母拼寫漢語方言的消經文字撰寫了《馬氏家譜》。該譜是地方宗教文化傳統、歷史進程與個人互動的產物。因消經文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與漢文不同的敘事邏輯、文化傳統和意識形態,因此,對消經《馬氏家譜》生成史的研究,有助於拓展我們對家譜該種文本的認識。

關鍵詞:19世紀、西北、消經、家譜、馬玉

 

17世紀以來中國伊斯蘭教禮儀革新與族群邊界——以清代京師岡上地區為中心

論文67-98

丁慧倩

 

《岡志》記載了岡上地區明末清初伊斯蘭宗教和生活禮儀變革的論辯和鬥爭。以連獨班之爭為代表,經學教育系統出身的經師與清真寺內三掌教反復拉鋸,直到光緒年間才改岡上禮拜寺為獨班。這場曠日持久的鬥爭反映了從17世紀開始的中國伊斯蘭教禮儀改革運動,通過經堂教育的發展、清真寺管理機構的重組,重塑了本土伊斯蘭教的面貌,一定程度上統和了跨地域人群的思想和禮儀,劃定了「在教」與「反教」、自我與他者的邊界,推動了「回回」成為一個族群。

關鍵詞:中國伊斯蘭教、禮儀、族群、岡志

 

「鄉里香火」與邊疆社會:清代以來瀾滄江流域猛土司信仰的生成路徑和泛眾化

論文99-126

王春橋

 

「三藩之亂」後,清朝為恢復在瀾滄江流域的社會統治秩序,表明正朔,開始順應地方社會傳統,主動創造、移植、挪用和杜撰明末被殺土司猛廷瑞的歷史敘事,立祠祭祀,納入與城隍同等的官方祀典,使猛土司信仰合法化。此後,歷經近三百年,猛土司信仰由官祀向俗祀、民祀和巫祀轉變,成了瀾滄江流域的鄉里香火。猛土司信仰的生成路徑和泛眾化,不僅使清朝的正統意識形態和國家話語滲透進雲南邊地社會傳統之中,而且使雲南邊地社會的歷史記憶和地方話語通過鄉土志、傳說、廟宇和儀式等方式保留在鄉里香火中,一直存續至今。這既是清朝鞏固邊地統治和重建邊地秩序的體現,亦是地方社會追求自我身份認同和話語權的結果,其背後隱藏着一套國家政治框架和國家禮儀系統在雲南邊地山鄉社會演變的機制。

關鍵詞:瀾滄江流域、猛土司信仰、邊地秩序、禮儀系統

 

 

書評

杜洪濤,《戍鼓烽煙:明代遼東的衛所體制與軍事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337頁。

書評127-129

馬莉童

 

 

羅友枝、黎安友、姜士彬主編,趙世玲譯,趙世瑜審校,《中華帝國晚期大眾文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22年,710頁。

書評129-138

王文靜

 

 

楊斌,《流動的疆域:全球視野下的雲南與中國》,新北市:八旗文化,2021年,462頁。

書評138-142

劉雅君

 

 

程美寶,《遇見黃東:18-19世紀珠江口的小人物與大世界》,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327頁。

書評142-145

嚴麗君

 

 

沈艾娣 (Henrietta Harrison)著、郭偉全譯,傳教士的詛咒一個華北村莊的全球史(1640-2000,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1年,310頁。

書評145-149

杜澤宇

 

 

Corporate Conquests: Business, The State, and the Origins of Ethnic Inequality in Southwest China, by C. PATTERSON GIERSCH.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304pp.

書評149-155

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