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类学学刊》第二十卷第二期(2022.10)

《历史人类学学刊》第二十卷第二期(2022.10)

 

「成此寶方,壯觀西土」——碑刻所見明代前中期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發展特質

論文1-39

胡簫白

 

摘要:硏讀剖析今日隴東、西安及固原一帶留存的數通碑文,是理解 明代前中期西北地區藏傳佛敎發展特質的重要途徑。15世紀前中期,明廷為藏傳佛敎制定了寬鬆的宗敎政策,西北地區高僧如岷州班丹扎釋者,利用「直通京師」的特權,推動了藏傳佛敎在南北京的發展,並重塑了隴東一帶的宗派格局。西安薦福寺僧人勺思吉監參則在修復寺廟的過程中,靈活利用王朝政策以實現利益最大化,在有限的制度空間内獲得更多的政治、經濟及宗敎資本。須彌山圓光寺雨派藏傳佛敎僧眾從正統持續到成化的紛爭,表面上是圍 繞寺廟話語權的爭奪,背後則是地方社會不同宗敎贊助群體關乎政敎利益的糾葛。明廷提供的寬鬆制度空間、僧人對不同宗派及法律身份的靈活運用、地方勢力的鼎力贊助,是明代前中期西北地區藏傳佛敎得以蓬勃發展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西北地區、藏傳佛教、地方社會、運作機制

 

 

自死窯與避兵洞——人類學視域下「漢水崖墓」屬性新探

論文39-75

徐永安

 

摘要:漢水流域沿岸有不少人工崖洞,就其功能與分佈,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考古學者將全部界定為「崖墓」,而民間敘事則指中游的崖洞為「自死窯」,上游的是「避兵洞」和「自死窯」。漢水崖墓的自死窯屬性,得到經典人類學、歷史人類學、文學人類學學者及筆者前期研究成果的支持;然而地方志文獻和民間口述歷史的材料則支持崖墓的避兵洞屬性。這顯示「崖墓」本身內涵,是一個變動及發展中的概念。筆者結合考古材料,整合「漢水崖墓」存在自死窯內涵的具體理由和邏輯,以及其與主體少數民族性質的關係;透過文獻和民間記憶的分析,論證避兵洞的存在;繼而以田野調查案例及相關圖示,進一步證明上述觀點。筆者更以相似性要素,推及四川崖墓存在「自死窯/老人自死習俗」的可能,豐富與拓展考古學有關「崖墓」內涵與價值的討論。

 

關鍵詞人工崖洞、自死窯、避兵洞、漢水崖墓、四川崖墓

 

 

北台灣三貂社的族群互動與濱海社會變遷(1683-1920)

論文75-125

鄭螢憶

 

摘要:本文指出18世紀以來三貂社人,在面對外在環境與族群勢力變動之際,能夠維持部落生計與維繫部落共同體,從而形塑多面向的族群互動關係,箇中關鍵因素,是部落所處的「海洋環境」及其所採用的「生計模式」。海洋環境使得社番與漢人在符合官方制度規範的前提下,所訂立的墾佃契約,容許「港灣與山林埔地」的不同營生模式。

隨著19世紀初期漢人勢力的擴張,三貂社人從舊社遷移至新社地點。遷至新社的社人,面對發展山區與輸出山產的經濟需求,他們運用部落所處的水運交通優勢,配合原先善於利用港灣水域資源的生計行為,應對漢人群體對所處生存空間的競逐,避免了社人因經濟貧困而出現的離散。17世紀的三貂社人,受到海洋環境與貿易路線的影響,形塑成善於交易且具「商業性格」的族群性;19世紀的三貂社人則逐漸轉為在地、半漁半農,參與山林資源轉運的社會生計型態。

19世紀末,當漢人擴展勢力至新社部落時,社人則以遷建「山西祠」為策略回應,藉此凝聚部落。時至20世紀初期,又因應國家土地與大租政策規範,設置三貂祭祀公業。公業的成立,展現著社人面對新制度及作出調適的能動性,同時也在番漢族群認同出現混同之際,反饋形塑20世紀中期三貂社人的族群邊界。

關鍵詞三貂社、祭祀公業、濱海社會、馬賽

 

 

義山墓冊中的海外華人社會史——英屬馬來亞雪蘭莪巴生福建義山研究(1920-50年代)

論文125-158

江柏煒

 

摘要: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巴生(Klang)坐落於馬來半島西側中部,東距吉隆坡約35公里,是雪州的皇城,亦為巴生河谷的港口城市。19世紀起,隨著錫礦業的迅速擴張,加上樹膠產業的蓬勃發展,巴生地位變得重要。1901年9月巴生港開港吸引了大量福建、廣東和印度淡米爾為主的移民,他們從事勞動工作、駁船航運或商業活動。1904年,巴生福建公所成立,以聯絡同鄉及為成員謀福利。1901年,洪宜樹捐獻中路口樹膠園一段,闢為義山,初由永春公司(公所)管理,後來成為福建公塚。福建會館保存了自1921年起,福建義山的墓冊資料,以華文與英文記錄著卒者的姓名、祖籍地、年紀、死亡原因、住所、婚姻狀況、家庭成員等訊息,是瞭解巴生福建社群的珍貴社會史材料。

義山(公塚、義塚、義莊)是海外華人社會處理移民喪葬的公共事務、移民社會共同體建構的過程、社群政治的自治機制、也是具有在地特徵的文化景觀。本研究以英屬馬來亞時期的雪蘭莪州巴生福建社群為例,探討義山作為一種具有社群政治與文化景觀意義的公共領域建構的動態過程。首先探討巴生福建會館在當地如何成為華人移民社會的整合機制,以及瞭解其於不同歷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進而以福建義山田野調查資料及墓冊材料,深入分析討論巴生福建社群的社會結構變遷與社群政治。最後,本文探究東南亞華人會館與義山作為一個機構(機制)而呈現的兩個課題:整合生者的社群政治及處理亡者的文化景觀,並探討其歷史功能與象徵意義。

 

關鍵詞:華人會館、義山、社群政治、文化景觀、英屬馬來亞

 

 

 

書評

 

邱捷,《晚清官場鏡像:杜鳳治日記研究》

書評158-161

楊賢毅

 

楊培娜,《生計與制度:明清閩粵濱海社會秩序》

書評161-165

謝殿誠

 

王明珂,《毒藥貓理論:恐懼與暴力的社會根源》

書評165-170

梁右典

 

吳漢泉,《朝貢與利潤:1652-1853年的中暹貿易》

書評170-175

康婕

 

蔣宏達,《子母傳沙:明清時期杭州灣南岸的鹽場社會與地權格局》

書評175-180

沈靜宜

 

Buddhism and Business: Merit, Material Wealth, and Morality in the Global Market Economy. By TRINE BROX and ELIZABETH WILLIAMS-OERBERG

書評180-184

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