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丨历史人类学高端学术讲坛

发布日期:2023-07-04

2023年6月16日-18日,由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历史人类学高端学术讲坛在中山大学南校区永芳堂举行。

讲坛第一、第二场报告于6月16日下午举行,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任建敏主持。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黄国信教授的开幕致辞对本次论坛作主旨说明。黄国信教授表示,历史人类学研究方法迄今已逾40年,相关学者们在卫所、盐场、历史地理、西南民族、海洋史等领域已取得丰硕成果与显著影响,但仍需在方法论上不断突破。本场高端论坛将作为近期历史人类学系列讲座之一,请诸位老师为后辈学者指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为明年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周年纪念活动预热。

 


第一场报告由香港中文大学科大卫教授与贺喜教授主讲《宗族的历史》。科大卫教授首先以《〈皇帝和祖宗〉怎样写的?》为题,就“人群是如何被联结起来的”这一历史人类学核心问题,以香港新界、佛山等地的田野经验为切入,讨论《皇帝与祖宗》一书的问题意识与写作缘起,族谱、祠堂、祀产在乡村社会中如何发挥价值,以及国家及珠江三角洲士大夫又扮演了何种角色。贺喜教授则以《多线族谱的发明如何塑造社会》为题,考察宋代以来多线族谱的发明对地方宗族实体化的影响,强调文字联结对宗族建构的力量。

第二场报告由贺喜教授、科大卫教授主讲《〈秘密社会的秘密〉处理什么学术问题》。贺喜教授从嘉庆十六年江西省一桩与“边钱会”有关的担匪案出发,通过奏报该案主角萧烂脚与边钱会的奏稿原稿、李魁升等人结社传徒领红布花贴的仪式,与皇帝严查会匪压力下县官徐迪惠的日记这三种不同层级材料来展示秘密社会的运行,在旧有的通过血缘确认忠诚度的传统宗族社会结构之外,讨论人群联结的另一种方法与路径。

讲坛第三至第六场报告于6月17日举行,由中山大学张应强教授与杨培娜教授联合主持。

第三场报告由中山大学陈春声教授主讲《施坚雅的客家意象——从梁肇庭的研究谈起》。梁肇庭(Sow-Theng Leong)是较早以施坚雅的区域体系理论研究客家问题的知名学者。有意思的是,尽管梁肇庭力图以施坚雅的理论解释客家人群的分布与发展,但其工作的结果却正好对施坚雅构建的模式形成严肃的挑战。本次讲座中,陈春声仔细比对了施坚雅的区域理论与梁、施二人关于客家历史的解释,从宏观区域分布、核心边缘结构、发展周期与人口流动等方面,揭示理论模式与历史事实间的紧张,对客家历史研究提出了若干值得思考的方向。

第四场报告由厦门大学郑振满教授主讲《民间文献与历史人类学》。从早期历史人类学研讨班的培训经历出发,结合丰富的田野经验,郑振满教授以《培田吴氏族谱》为主,分析了族谱在乡族社会中所能够承担的世系、合同与档案等功能,又以保和堂与麟山宫碑刻为例,强调碑铭在地方文化中持久、示范与公开的文献性质,以及清水江、珠峰寨文书等契约在学界研究山区开发时可作为凭证、合约、礼法等的利用角度。理解民间社会运行规律与原则时,对上述文献的充分利用与解读始终是关键。

第五场报告由北京大学赵世瑜教授主讲《当代江南的万神殿:从水乡成聚到乡村都市化过程中的文化整合》。结合当代乡村都市化的迅猛进程,赵世瑜教授以江苏常熟梅李镇吉祥寺等将周边拆迁村落神祇集中安置的寺观为观察对象,对《猛将还乡:洞庭东山的新江南史》的研究进行延伸,探讨“水乡成聚”发展史被彻底终结的当下,地方怎样就“万神殿”类的礼仪标识进行重组或抵制。赵世瑜教授通过直接的田野经验观察,联结起江南水乡成聚到都市化的先后两个历史过程,思考在新一轮社会整合进程中,人群如何积累生活经验来赋予其礼仪标识以新的特性。

第六场报告由中山大学刘志伟教授主讲《无字的“文献”——石头与香炉》。从莽山瑶族乡、沙田、顺德青田与上川岛等多种社会形态中的祭祀石头出发,刘志伟教授借用丰富的田野图像讨论了乡村社会礼仪中心的起点——石头,如何象征着聚落的确立。以及在莽山瑶族乡无文字传统下,香炉又怎样成为当地人承载祖先与婚姻关系的礼仪标识,并通过师公的仪式实现香炉与活着的人的联结。同时,师公仪式中的文字介入也开始为当地引入文字社会的思维模式。

讲坛第七至第八场报告于6月18日上午举行,由中山大学温春来教授主持。

第七场报告由北京大学刘永华教授主讲《王朝制度与明清社会之生成》。在论及如何超越西方社会国家的二元论时,刘永华教授通过明后期四川匠户社会关系缔造、清代婺源十六都四图粮户的空间分布、明清福建清流县四保里乡厉坛祭祀等案例,提出了明清时期的两种社会生成路径:基于水利、防卫等目的形成的守望相助的自发社会,与被赋役、图甲等外在制度动力所打造的社会。明清社会演进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民间社会为王朝国家汲取资源和维系秩序的要求所干扰,其“出口”不断被导向为王朝国家提供各种资源和服务的演进路径上来,并为此建立了种种社会关系、群体与组织,从而形成以“急公奉上”为主要目的的社会形态,这是有别于自发社会的“急公社会”。自发社会与急公社会二者的关系制约了明清国家-社会关系的基本走向,这是刘永华教授关于明清社会概念和认识框架的一次突破性尝试。

第八场报告由香港城市大学程美宝教授主讲《(无)文字与声音的历史:已交的功课和在做的作业》。结合传播学教育背景,程美宝教授以声音为主题,主要关照如何通过文字材料理解声音,声音资料又如何理解文字的问题。并分享了关于近期学术成果《遇见黄东》中18、19 世纪学英语小册子、潘启官英文书信,以及对《粤讴》等文字材料中的声音解读。从太平戏院院主关于电影无声还是有声的讨论出发,延伸至一般的语言地图忽略了什么,以及广东省城的西关音如何从18 世纪开始逐渐成为白话正音的历史过程时,程美宝教授指出她的目的不是在溯源,而是关注声音与其背后人群的扩散历程,以及 20 世纪初新技术将声音变成可交换的商品后,人群的社会空间如何被压缩而变得更为紧密等思考。


为期三天的八场讲座,吸引了大批专家、学者与学生到场聆听,并积极参与提问及讨论。黄国信教授在讲坛最后预告了2023年9月的历史人类学的新领域学术讲坛及2023年10月的社会经济史高端学术讲坛、社会经济史的新视野学术讲坛等活动,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撰稿/刘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