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融合|段颖:人类学的跨学科探索——来自东南亚的田野经验与思考
2023年10月28日,为增进跨学科交流,推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处、社会科学学部联合举办跨学科工作坊,邀请校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代表齐聚一堂,围绕“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大湾区发展”进行跨学科对话。本专题将回顾分享工作坊上学者们的精彩观点。
本期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政治与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段颖教授发言。段颖教授分享了他在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开展跨学科研究的经历。通过引入土壤学、生态学的技术方法,他分析了泰国北部华人社群的人群迁徙、农业生计问题。他还从文化、宗教、网络角度揭开中缅边民跨境互动的图景,并提出“整体人类学”的展望,呼吁人类学将对生物、社会、文化、自然的探寻熔铸一体。

人类学的跨学科探索:来自东南亚的田野
经验与思考
文|段 颖
大家好!我自己没有专门做粤港澳大湾区的研究,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泰国、缅甸等大陆东南亚地区,也积累了一些跨学科合作的经验,今天主要是从自己的研究出发,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方面的心得。
人类学现在研究的话题特别多,但基本上都会和以下三种思考相关:一、社会基石,探究社会如何可能,也就是一个社会如何运作;二、文化图景,就是从当地人的观念出发,剖析地方的文化图式/逻辑;三、关系思维,就是从整体视角去考虑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我最初在泰国的研究主要是关注泰国北部高地的华人族群。1949年中国解放,国民党聚集在云南的武装势力被迫退出大陆,后被台湾当局抛弃,成为流落异域的“孤军”,他们几经周折,最终定居泰北,至今已发展至第三代,以农业、农产品加工为生。我主要研究这个社群的文化适应和族群认同,是一个中、美、泰国际合作项目的子课题。合作项目成员来自人类学、地理学、土壤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从不同视角探讨泰北高地的农业生计、族群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关注人群的迁徙、定居、族群互动、生计经济、文化适应与历史变迁;二是运用地理学的方法和技术,比如利用NASA的资料去观测自1960年以来华人族群进入该地区从事农业生产之后的地形地貌变化;三是测量不同作物种植地(山地、林地、平地)与种植方式对土壤的影响;四是观测特殊方式的土地开垦对植被、动物种群的影响,包括农业人口向森林边缘地带拓植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态环境变化,等等。
整个项目的目标就在于,结合不同学科的技术和方法,从多维度和综合性视角来讨论人群迁徙、农业生计、生态变迁与可持续发展,包括比较华人和泰族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对整个区域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和物种关系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这是我早期参与的跨学科合作。
我做的另一个与跨学科有关的研究,实际上是从现象观察开始的,大家现在可能比较关注缅甸,但我十多年前开始在那里做调查时,关注到的是民众在日常闲谈中对国家的微妙表述,比如说“The lady(昂山素季)”与“一号”(军政首脑)等,当然,大家也可能会通过乔治·奥威尔的《缅甸岁月》《动物庄园》和《1984》来构建对缅甸的想象。可当我在缅甸做田野时,首先想到是,缅甸在那么多年的军政之下,如何维持国家与社会的运作?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政治科学要解答的问题,关系到国家治理和社会构成。而我自己的研究试图从人类学的角度去解释面对政治合法性危机,军政府为何还能持续掌权至今。并以此为例,探讨非西方、非民主世界当中的国家政治和社会构成,这就需要整合人类学和政治学的研究理路,回归日常,从生活世界中寻找答案。比如,观察、分析军政之下的国家社会运作,一是生产、生计与市场;二是作为文化传统和道德合法性来源的佛教;三是看普通民众如何基于日常经验构建对国家的想象,再以此为基础,付诸实践。
我现在在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关注区域视野下的中国西南和大陆东南亚,这里面涉及特别多的跨学科议题。首先,这是一个山川相隔、河海相连,多元共生的区域社会体系,比如我们经常谈到的澜湄流域、伊洛瓦底江流域等,政治上则涉及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周边国家和政权的关系,民间则有长时段的商贸往来,如马帮、商号在往来间建立起来的跨越边界的关系,这些关系都早于现代民族国家和国际关系体系。
如果从长时段的立场出发,现在所谓的边地实际上可能曾经是区域政治经济网络中的中心地带。比如在云南腾冲和顺,那里有中国第一家乡村图书馆,胡适还为图书馆题过馆名。和顺的一些祠堂混合了欧式风格,村民家里还存有不少欧洲舶来的日用器具,这与英国殖民缅甸,而和顺乡民又时常往来两地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边地贸易兴盛的时期,和顺还一度被称为“小上海”。
回到当下,在疫情之前,边境地区两国之间的商贸往来、族群互动与文化交流,可以说就是边民的日常生活。因此,我们需要同时关注国家的在场和边民的日常,在关注区域政治经济格局与比较差异造成的流动的同时,也需要留意民族、文化、宗教等其他维度的互动与交流,相互比较、参照,丰富我们对区域关系以及中国与周边世界的认知。
随着中国村村通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中缅边境地区通讯环境也随之得到很大提升,这极大方便了生活在边境地带的两国民众的沟通与交流,也随之建立起新型的联通方式,比如通过微信朋友圈等方式,在网络世界中构建“想象的共同体”,即时共享跨国/跨境的生活经验。而中缅、中老之间公路、高铁的建设,也极大地改变着区域的人口流动与社会生态,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
而我在这样的区域中从事田野研究时,往往会延伸出很多跨学科思考,因为很多现象和问题并非一个学科可以解释。
- 首先,区域、国家与边境地带,在这样广阔的政治与地理空间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地缘政治,涉及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与区域研究;当我们聚焦多重力量汇聚于此的历史过程时,就会涉及历史学、历史人类学、政治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当我们将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少数民族的中国性等议题相关联时,则是当下民族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 第二,多元共生的社会与生态体系,当我们考虑到该地区的物种、生态与生境,自然会涉及生态学、生物学与人类学;考虑到国家主权、边界与国际关系,就需要借助政治学、人类学的解释;而当我们关注全球化、信息技术、跨国网络与人口流动对区域社会的影响时,则需要结合人文地理学、 GIS研究与大数据分析,超越个案,联系微观与宏观。
- 第三,区域视野下的人、物流动,需要我们以综合的跨学科视角,探讨区域、国家与地方的关系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变,剖析区域流动中的社会网络、文化传统与族群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推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服务国家战略。而从人类学者的角度来看,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寻找、建立顶层设计和底层思维之间适宜、有效的连接点,可能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以上就是我关于跨学科研究的一些经验,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