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类学学刊》第二十一卷第一期(2023.04)

 

隱藏的「妙香國」:從蒼山到雞足山

論文1-39

舒瑜

元明以來大理由南詔大理國時期地方政權的中心轉變為中央王朝治下西南邊陲之社會歷史轉型可從「山嶽」的角度重新審視。被視為南詔政權所封「中嶽」的蒼山經歷了同於方夏的「內域化」過程,而雞足山則從一座不知名的小山逐漸崛起為佛教名山、禪宗聖地。蒼山和雞足山代表着兩類不同的山嶽形態,但兩者在地方語境中發生了微妙的聯繫。通過《雞足山志》的書寫,雞足山被建構為一個隱藏在山中的「妙香國」,彌合了蒼洱之間的妙香國與中央王朝治下的大理府之間的罅隙,接續本地王系與中原帝系,構造出山川與府州的二元結構。大理在明代完成的社會歷史轉型為我們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啟發,為探究歷史上以佛教意識形態建國的地方政權融入到中央王朝的版圖之後如何重新安置佛教與政治的關係提供了生動的案例。

關鍵詞:山嶽、蒼山、雞足山、大理、社會歷史轉型

 

紀慎齋諸〈祈雨文〉的儒家本位與佛道實踐

論文41-70

蔣馥蓁

紀慎齋所作祈雨文及相搭配儀式,以作者精於易數、地理卜算,並富含儒家易學精神的操作,富盛名於近世。然而究其操作設定可以發現,實作情況有許多創新的微妙特色。首先,儀式的操作與用度設定,其原理完全脫胎自先天易學,是相當純然的受科舉教育知識分子的理想概念;就執行方法上來說,同時指定由僧、道充任儀式人員,然執行內容卻非佛也非道,以致此後也未能被佛或道門的儀式傳統接受。此外,儀式文本是作者身為地方官為了人民求雨所創作,版本隨後受到許多同為(類似等級)地方官員的讚美、使用,在儒士階級間廣為流傳近1世紀。本文以目前可見的資料,包括數個祈雨科版本及題記、作者文集著作,以及方志筆記等材料,分析儀式設定、依此禱雨有驗的例證敘事,討論儒士官員在面對民間需要,參與造作儀式時採取的態度與知識,指出這可能是嘗試融攝佛道與堅持儒家本位的一個很特殊例子。

關鍵詞:紀慎齋、紀大奎、求雨文、<先天壇集易傳求雨文>、求雨儀式

 

 

 

章程不永定——論清代清水江中下游流域民刻官文碑中的社會結構過程

論文71-101

王政

清代清水江中下游流域的民刻官文碑,作為一類被地方民眾群體能動生產出來的碑刻,是研究地域社會極富歷史價值的民間文獻。民刻官文碑在兩方面作用於地域的社會結構過程,其一是作為一種制度策略,其二是作為在日常生活中與民眾互動的碑刻本身。民刻官文碑作為一種制度策略,體現了民眾日常生活與官方制度的互動,並揭示了該地域「案定即章程」的制度形成機制,然而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當地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民刻官文碑富於能動性的理解和使用。各項制度在管理民眾的同時也被它管理的民眾不斷地完善着。王朝國家的官員,在執政時並沒有以一種整齊劃一的姿態執行着各項制度,也沒有一套完備的制度擺在他們的面前。在制度延續的過程中,民間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民間團體的利益爭端與互動,成為了倒逼各項制度調整的契機。這種「章程不永定」的制度日常運行狀態,將該地區的制度研究引向了對「人」的關注。制度調整的結果通過民刻官文碑的形式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並轉化為社會記憶,開啟了地方社會新的結構化進程。

關鍵詞:清水江、碑刻、制度、日常生活

 

「填築成滬,捕魚為活」——清代外埔石滬與後壠濱海社會 

論文103-147

盧正恒

配合田野調查與民間史料,本文探索清代竹塹後壠外埔地區「海洋人群」與石滬的關係,嘗試理解海洋環境和石滬對地方歷史與社會結構帶來的影響。相較於過往學者聚焦在石滬之使用與文化資產意義,又或者聚焦官方港口、街市以之為臺灣沿海社會的代表,本文則以外埔石滬為視野中心探討後壠與之的關係、結構,從而認識外埔內部人群組織、跨地域競合。最後討論因應石滬所產生的地景如何影響公司寮走私貿易結構的誕生。本文嘗試以後壠外埔為例,揭示清代臺灣濱海社會的一種模式。

關鍵詞:石滬、後壠、濱海社會、臺灣史

 

 

書評

雅萱,《祖先的節日——明清以來山東中部的禮儀與生活》,北京:線裝書局,2020年,225頁。

書評148-151

馬莉童

 

 

田仲一成著,雲貴彬、王文勳譯,《明清的戲曲:江南宗族社會的表象》,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2345頁。

書評151-154

楊淇驊

 

 

艾姝,《刀與木的召喚:新興版畫運動早期的藝術媒介與傳播(19291937)》,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年,321頁。

書評155-158

宋金明

 

 

叢小平著譯,《自主:中國革命中的婚姻、法律與女性身份(1940196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年,484頁。

書評158-161

劉金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