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类学中心2024年第一季度工作简报

 

 

 

一、重大学术活动报告

二、重大项目进展情况报告

三、其他有关工作情况汇报

四、获奖情况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中心

2024年1月——20243月

 

 

 

 

一、重大学术活动报告

1. 2024年1月1日,澎湃新闻与《历史人类学学刊》前七卷的执行主编、本中心程美宝教授在中山大学永芳堂进行访谈,本中心任建敏根据程美宝教授访谈整理,以及补充更多细节后形成的文稿,以此回顾《历史人类学学刊》创刊20周年走过的历程。

2. 2024年1月5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成员,本中心刘文锁教授参加“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精神五周年理论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高翔及科学院、研究院领导、著名学者等。会议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总结了五年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与会者就贯彻贺信精神、不断取得社会科学研究新成果发表了意见。

3. 2024年1月5-7日,组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全体成员召开基地工作会议。对基地2023年整体工作及各科研项目开展情况进行梳理与总结、对2024年工作规划进行研讨。针对研究专报撰写、报送工作、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等进行学习,并前往广州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山村畲族村进行田野考察。

4. 2024年1月7日,中山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一行30余人到增城区正果镇畲族村开展调研。调研组一行实地参观畲族村祖居的老村场遗址、古树保护群区域、畲族村民俗馆、畲寨沟、米酒作坊等,了解畲族村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感受近年来乡村振兴为民族村寨带来的巨大变化,并调研畲族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情况。

5. 2024年1月10日,本中心刘志伟在香港中文大学“历史人类学系列演讲”主讲《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梗概——以白银为中心》,本中心贺喜副教授主持。

6. 2024年1月16-20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成员温春来、黄国信教授,任建敏、谢晓辉副教授带队组织博士后、博士生等赴西双版纳开展云南南部少数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调研。

7. 2024年1月19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历史研究中心邀请到本中心吴滔教授主讲《作为股份单位的“四大名瑶”》。

8. 2024年1月24日,上午9:00—11:00四部委调研中山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本中心成员谢湜、刘志伟、张应强、郑君雷、段颖、杜树海、任建敏、谢晓辉、黄欣、祁红霞参与座谈会。谢湜同志在会上致辞,基地主任张应强同志汇报基地建设情况。

9. 2024年1月26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本中心刘志伟教授,基地专家本中心谢湜、曹家启、郭立新、温春来教授,任建敏副教授参加《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广东卷》编委会会议,刘志伟教授汇报《三交史料汇编·广东卷》编纂工作情况,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党组成员、省民族宗教研究院院长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10. 2024年1月27日第二届文景历史写作奖颁奖典礼现场,《遇见黄东》作者、本中心程美宝教授发表主题演讲,分享了自己“遇见黄东”、“写作黄东”的缘起和目的。演讲原题为“有话想说”。程美宝介绍了自己写作本书的经过和心路历程,认为:这本小书要对话甚至质疑的,就是流行于大众媒体甚或专业作者的这类根深蒂固的历史知识、认识和概念。人文学科的著作,在遵循学科规范的同时,对写作应当有所要求和追求。

11. 2024年2月29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张应强、副主任杨小柳应邀参加广东省民族宗教委组织的调整完善广东省民族政策专家论证暨风险评估会,就废止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政策文件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等进行评估论证。

12. 2024年3月11日,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举办《东亚前近代的地域社会:比较史研究的方法与史料研讨会,本中心赵世瑜、贺喜在会上作报告。

13. 2024年3月14日,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和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联袂主办“中大学缘”活动第二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明珂教授和本中心刘志伟教授以“寻羌访疍——华夏边缘的田野经验”为主题展开对谈对谈会在广州柏园史语所旧址举行,本中心谢湜教授担任主持。王明珂教授认为,他的研究并非对羌族文化的解构,而是要通过羌族文化来重新审视和反思我们自身的文化根源。我们可以将羌族的弟兄祖先历史视为一种特定生态环境下人类社会凝聚自身的方式。这种想象同样见诸华夏早期的历史,它展现了人类社会中既合作又区分、既竞争又共生的复杂生态。刘志伟教授也指出,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自成立以来,疍民研究便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当他投身于80年代珠三角乡村社会研究时,自然而然地继承了这一研究传统,使得疍民问题始终贯穿于他的学术探索之中。“寻羌访疍”不仅是对羌和疍的深入认识,更是一个探寻人类与历史基本原理的宝贵入口和切点。两位教授对华南研究和羌族研究的心得体会深度交流,与会嘉宾本中心谢晓辉、张应强、段颖、杨培娜等也和王教授提问交流。

14. 2024年3与16日,分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校领导谢湜教授、基地主任张应强教授、首席专家刘志伟教授出席四部委在北京组织的基地工作会议,对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进一步提升基地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推动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等进行研讨。

二、重大项目进展情况报告

(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2022年度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礼制文化与国家治理研究”(项目批号:22VLS004)取得如下阶段性成果

(1)任建敏《以宗统族——明代岭南地区宗子主祭的礼制实践》(《古代文明》2024年第1期)

(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明清以来南岭民族走廊的国家治理与社会整合研究”(22JJD850016)取得如下阶段性成果:

(1)任建敏《“在在皆耕兵”:明后期广西东部耕兵体系的形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历史上的西南少数民族政权与国家整合研究”(LSYZD21010)取得如下阶段性成果:

(1)谢晓辉《土司制度内“自相君长”的西南实践:以容美土司为例》(《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

(2)温春来《土司制度与王朝国家的治理》(《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华南历史经验研究”(23VM2013)取得如下阶段性成果:

(1)谢晓辉《土司制度内“自相君长”的西南实践:以容美土司为例》(《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

)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边茶贸易与中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编号:22BMZ167)取得如下阶段性成果:

(1)刘志扬《茶及饮茶习俗向北方民族地区和青藏高原的传播》(《西北民族研究》2024年1期)

)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汉藏茶叶贸易及其对西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作用研究”(编号:21YJA850007)取得如下阶段性成果:

(1)刘志扬《茶及饮茶习俗向北方民族地区和青藏高原的传播》(《西北民族研究》2024年1期)

(七)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考古学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LSYZD21018)取得如下阶段性成果:

(1)郑君雷《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明新构造》,(《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网络首发)

三、其他有关工作情况汇报

(一)发表论文

1. 古代文明》2024年第1期发表本中心任建敏副教授《以宗统族——明代岭南地区宗子主祭的礼制实践》,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2022年度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礼制文化与国家治理研究”(项目批号:22VLS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2.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发表本中心任建敏副教授《“在在皆耕兵”:明后期广西东部耕兵体系的形成》一文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明清以来南岭民族走廊的国家治理与社会整合研究”(22JJD850016)阶段性研究成果

3.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发表本中心谢晓辉副教授《土司制度内“自相君长”的西南实践:以容美土司为例》一文。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历史上的西南少数民族政权与国家整合研究”(LSYZD210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华南历史经验研究”(23VM2013)阶段性成果

4.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期发表本中心温春来教授《土司制度与王朝国家的治理》一文,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历史上的西南少数民族政权与国家整合研究”(LSYZD21010)阶段性成果

5. 美术大观》20242期发表本中心郭静云、郭立新《两河流域安祖神鹰在帝国时期的演变暨鹰狮翼兽形象的形成》一文

6. 西北民族研究》20241期发表本中心刘志扬《茶及饮茶习俗向北方民族地区和青藏高原的传播》一文,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边茶贸易与中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编号:22BMZ167);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汉藏茶叶贸易及其对西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作用研究”(编号:21YJA850007)的成果

7.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网络首发本中心郑君雷教授《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明新构造》,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考古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LSYZD21018)

8. 《青年探索》2024年第2期发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孙九霞等《青年的非互动性情感倾诉与意义表达——以拉萨玛吉阿米餐厅留言簿为例》,其他作者为于佳、谢彦君。

(二)出版图书

1. 2024年1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中心吴义雄教授主编《清代广州口岸历史文献丛编(第一辑)》。近年来,口岸史研究越来越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和关注。本书以收集、整理、研究保存在英国的学术机构和国内大型图书馆的有关广州口岸历史的文献为研究对象。提供的文献史料应为目前有关清代广州口岸未经整理的史料中较为系统性、完整的大型资料,填补了国内史料的空白、为学界提供珍贵的一手史料,是广州口岸中外关系史、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史和口岸地区社会经济史最重要的文献史料,全面地反映中西经济文化关系史和口岸地区历史的演变过程。有助于学术界对相关历史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必将推动多个学术领域的深入研究。

2. 2024年1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中心成员温春来的《矿政:清代国家治理的逻辑与困境》。本书进一步联系明清王朝对食盐、丝绸、瓷器、马匹等重要物资的汲取模式,结合15~18世纪国家转型的大背景,通过对“中央全面决定机制”“猜忌型决策”“行政造‘息’”“事例原则”等概念的阐发,揭示清代国家治理的逻辑与困境。

(三)行政安排

1. 经研究决定,聘任段颖、任建敏、杨小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大文科〔2024〕9号)。

(四)其他

1. 由基地成员周繁文副教授担任联合总撰稿人的纪录片《何以中国》在东方卫视及优酷登各大视频网站热播。以百年中国考古的丰硕成果为依托,追溯中国的根基与发源,追寻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