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举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理论研究暨学科交叉发展建设论坛”
2024年6月9日,由中山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理论研究暨学科交叉发展建设论坛”在中山大学南校园马丁堂二楼学术报告厅顺利举行。论坛邀请暨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兄弟院校铸牢基地的主要负责人莅临分享各基地的建设经验和工作成果,中山大学基地各子课题负责人汇报了项目成果和进展,并共同探讨当前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理论研究与学术交叉发展等各项议题。

本次论坛共分三个议题,与会专家分别就中山大学基地有关华南历史经验的各项子课题研究、各兄弟单位的研究与基地建设经验,以及学科交叉发展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理论建构等三方面展开讨论。
第一场讨论由中山大学铸牢基地主任、人类学系教授张应强主持。中山大学铸牢基地副主任、历史学系副教授任建敏梳理回顾了华南研究团队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就珠江三角洲区域开展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总结了“沙田-民田”、“礼仪-信仰”等珠江三角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历史经验的核心研究内容。中山大学铸牢基地研究员、历史学系副教授谢晓辉聚焦韩江流域山海相接的地域特征、王朝治下的共同经济生活、多元族群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地方文化多元表达与大一统和共同体意识有机统一的历史经验,讨论从区域社会史角度推进韩江流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重点和预期成果。中山大学铸牢基地研究员、人类学系教授杜树海则以南岭走廊的历史经验为主,总结了五省毗连、两水分流的南岭地区历史上经济、政治和社会的融合特点。中山大学铸牢基地研究员、历史学系教授杨培娜梳理了南海及环南海地区的早期研究特点与当前的研究趋势,提出从海疆史到活动史,重点关注南海人群及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思路,并介绍了围绕研究主线的课题分工情况。中山大学铸牢基地副主任、人类学系教授段颖聚焦跨域与海外经验讨论大陆与海岛东南亚华人研究中的华性塑造问题,提出比较视野和地方化过程这两条推进相关研究的路径,并进一步在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框架下提出预期方向。
中山大学铸牢基地首席专家、历史学系教授刘志伟对以上报告作出点评,肯定了以上子课题的推进情况,并提出未来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暨南大学铸牢基地首席专家、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陈奕平对中山大学铸牢基地各项子课题的汇报作出点评,建议进一步将中山大学的研究传统与主流话语相结合,进一步讨论华南经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

第二场讨论由与会各基地负责人分享各自基地建设经验和研究成果,会议由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系教授黄国信主持。陈奕平教授代表暨南大学铸牢基地分享该基地围绕华人华侨与港澳台所形成的研究特色,以及在高校智库建设、三大科研体系建设及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经验。中央民族大学铸牢基地专家、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巫达分享了中央民族大学将马克思主义人类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的科研和基地建设经验。四川大学铸牢基地秘书长李锦教授介绍了四川大学铸牢基地立足本校科研基础、综合相关学科力量的建设思路以及基地运行的基本情况和已取得的各项成绩。张应强教授介绍了中山大学铸牢基地自去年设立以来在基地建设和科研推进方面的总体情况,并说明了接下来工作的部署和安排。黄国信教授总结本场讨论,认为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应该协同推进,在做好基础研究的前提下更好地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资政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

第三场讨论聚焦于科学交叉发展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理论建构的主题,会议由中山大学铸牢基地副主任段颖教授主持。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蒋斌教授介绍了西南民大民族学学科建设情况,分享了西南民大在就多学科交叉发展方面的经验。中央民族大学巫达教授、四川大学李锦教授,以及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余成普教授、副院长郑君雷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温春来教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刘志扬教授、郭立新教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江峰教授等与会专家学者,从各自学科本位及研究实践出发,分享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理论建构过程中学科交叉发展的经验与心得。

中山大学铸牢基地主任张应强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学术总结。基础理论研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相关科研工作的必然要求,而以多学科交叉发展为基础的综合研究则是推进这一领域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基础理论建构的过程中,不同学科的交叉合作不仅可以提供丰富且多元的智识力量,也能够在相互启发和借鉴中增进共识、提高水平。此外,在学科交叉发展的过程中,以整体性为学科特征的人类学可以在服务国家发展的同时也获得自身学科专业的长足发展。
此次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题的讨论,为中山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未来发展积累了经验、增进了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