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应强教授一行参加第二届“重走汉藏羌彝走廊”暑期工作坊
2024年7月15-25日,中山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师生一行在基地主任张应强教授的带领之下,参加由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南民族研究院、中山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凯里学院民族研究院联合举办第二届“重走汉藏羌彝走廊”田野工作坊。本次田野工作坊秉承历史人类学既关照历史又心怀现实的学术旨趣,主要内容包括经典田野点回访、重走民族走廊、以及红色文化资源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考察三个部分。

工作坊师生合影
早在1930年代,杨成志等先辈所创立的国立中山大学西南研究会便主张以西南各民族为对象,开展田野与文献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由此形成中山大学西南研究之传统;到19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三大民族走廊的学术认识将西南民族研究引入跨地域综合研究取向;深受西南研究和傅衣凌、梁方仲等学者所开创的社会经济史研究传统滋养的历史人类学,是中山大学呈现给学界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重要成果之一,亦是时下依旧薪火相传的学术实践。
作为三大民族走廊之一的“汉藏羌彝走廊”,在费孝通、李绍明、石硕、李星星等诸多学者的长期耕耘之下,产生了丰硕的成果,成为受到国内民族学界高度重视的经典田野点。由是,本次田野工作坊通过回访经典田野点与考察红色文化资源及中国现代化建设成果相结合,以现状回应历史,走进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时空场域,进而思索汉藏羌彝走廊地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以及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协调的有效机制。
7月15日举行开营仪式之后,工作坊师生自成都启程,经藏彝走廊零关古道,跨越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大小相岭,最后抵达凉山地区,足迹覆盖四川省的荥经、汉源、石棉、甘洛、越西、喜德、冕宁等各县和西昌市区。

张应强教授在开营仪式上致辞
考察期间,大家白天走访古迹、观察记录,聆听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守护者的讲解,与乡民交谈,在田野现场解读历史文献;晚间则在资深教授的学术讲座启发之下,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研究经验,分享行程中的所思所想,积极开展研讨。10天的行走与思索,不仅使大家获得丰富的关于汉藏羌彝交接地带的经验,深化了对于“民族走廊”概念的认识,学员之间的交流碰撞更加深了大家对学术共同体的体会与认同。

博物馆工作人员为工作坊师生讲解汉代历史遗迹高颐阙
在经典田野点回访环节,工作坊师生考察了李星星教授的田野点蟹螺堡子和郝瑞教授的田野点漫水湾等。结合相关著作的阅读,以及李星星、彭文斌等资深教授的讲解启发,学员们尝试重新审视经典田野点,通过文献和田野的相互印证来加深对于田野材料和研究方法的体会。

考察行走山水间
在民族走廊考察方面,工作坊师生重走了茶马古道旧址,力求与历史时空中的人一样,以脚步和身体建立起对于地理空间的感知,并在特定的历史场域之中领悟物资流动和人群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及意义。沿途所见之茶叶、砂器等物产及其制作工艺,既是汉藏羌彝走廊地区历史上物质丰裕的见证,也是当下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鲜活实践。

重走茶马古道
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田野实践,本次工作坊还对所到之处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考察:大渡河畔,师生驻足凝望红军长征中强渡大渡河的遗址,聆听长征纪念馆工作人员讲解长征时期的革命故事,深刻体会到这段历史不仅是革命的历史,更是多民族团结的历史。长征时期的民族政策为新中国的民族工作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一时期的革命史于是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极为重要的精神内涵。越西县、古书镇、喜德县等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等新兴社会建设景观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硕成果,引领大家领会历史人类学研究既关照历史又心怀现实的学术取向。
7月24日,工作坊顺利抵达西昌市。闭营总结会由张应强教授主持,学员们积极分享途中的所思所想,讨论场面火热朝天。最后,杨正文教授对工作坊进行总结,“重走汉藏羌彝走廊”田野工作坊宣告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