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类学学刊》第二十二卷第一期(2024.04)

源自草原?
——從「斯基泰野獸風格」中蜷曲獸源流看中國與草原的互動
論文1-46
郭靜云 郭立新
南京大學全球人文研究院 中山大學历史人類學研究中心
提要
有關歐亞大草原與中國古文明關係的論述存在過於強調草原影響的傾向。但很多草原流行的藝術品,其實是由中國境內工匠製造的。以學界提出的「源自草原」的紋樣「蜷曲的猛獸」為例,在中國地區,這類尖蜷曲的神獸形象,最初濫觴於古農耕文明對昆蟲的崇拜,以及相關的「羽化」再生理想,初步成型於長江中游西元前第四千紀,表現出完整且一脈相承的發展脈絡。在作為遊戰族群的殷商王族入主中原後,蜷曲獸構圖大量出現於草原地帶。草原人雖不理解其深入的意義,卻一貫地模仿中國的典範,而造型身體拉長、像蟲蜷縮的動物。所以草原地帶流行這種蜷曲的圖案,並非源自其對猛獸的觀察和認識,而是源自其對中國大文明的模仿,以後者為榜樣並依照自身文化邏輯發展與擴展,並由東向西傳播。其在草原上出現的時代,越往東越早,越往西越晚。時空分佈清晰地表明,其源頭為東方古文明,是中國古文明對草原影響的例證,而非相反。
關鍵詞:草原、農耕、族性、斯基泰、蜷曲獸
「水官」、「水官會」與「村社」
——金元以來晉東南取水祈雨組織的變遷
論文47-70
張澤宇
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
提要
「取水」是中國各地普遍存在的一種祈雨習俗。在晉東南地區,祈雨儀式中負責取水和祭祀的人員通常被稱爲「水官」。「水官」不僅要代表全村組織祈雨,而且要負責修建廟宇。金元明時期,晉東南地區的「水官」大多由富民豪強擔任。明末清初,「水官」制度逐漸陷入危機,當地採取引外村富民參與和由官府強制選充等方式維繫其運行。清中後期,地方社會逐漸發展出兩種新的儀式組織辦法,通過「水官會」和「村社」處理「水官」事務,最終使得該制度延續下來。晉東南「水官」組織方式的演變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體現了民眾基於日常行爲邏輯對雨水等公共資源「搭便車」問題的處理,其次與金元至明清當地社會結構轉型的趨勢相一致,最後還與明中後期以來的賦役改革密切相關。「水官」組織方式的演變,體現了華北鄉村「理性」屬性日益發展、「道義」色彩漸趨淡化的「共同體」性質。
關鍵詞:祈雨、水官、水官會、村社
勐制的再生產
——15世紀後瀾滄江以西區域政治體系演變研究
論文71-126
朱迪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
提要
本文尝试解释15世紀以後勐制和其他政治体系在瀾滄江以西的滇緬交界區域發展與演變的情况。本文認為,由撣傣首領的核心血緣關係所組織起的早期勐制在與地方傳統政治體系相結合後,經過明清兩代的發展,在清緬戰爭結束後形成了一種穩定的、對地方具有強控制能力的正式行政制度,本文稱這種制度為「勐/圈-寨」制度。這種制度與早期勐制及東南亞其他地區的勐制相比,結構和性質上具備幾個相對突出的特點,即召勐權力向非核心血緣群體的分讓、賦役制度和共享價值規範的禮儀等。該制度在整合了區域內的各種制度的基礎上,突破族別界限對治下人群進行有效管理;到了清末,這套區域內的行政體系又為過去「無國家」的山地首領們爭取國家正式官職時所使用,型塑了區域內的某種「正統話語」,成為區域內通用的政治手段和地方首領行為準則,進而構建了一套獨特的邊疆政治秩序。
關鍵詞:勐制、召勐、山地首領、勐/圈-寨
「Senl」——侗族社會的組織機制
論文127-174
吳娟婷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
提要
傳統時期,湘西南侗族處於「毋君長,不相統屬」的社會之中,相對平權,以村寨「合款」組織「Senl」作為基本單元維繫社會運轉。「Senl」有著一套嵌合溪峒稻作「經濟」邏輯的組織機制,並與侗人以父系繼嗣團體「兜」為中心展開的親屬關係密切相關。「兜」的成員身份意味著「Senl」的「入住權」,一方面,侗人以此獲得「Senl」的溪峒田土、山場資源以實現定居,成為互助團體與婚姻集團的一員。另一方面,各「兜」之間優先父系交表婚的多線姻親關係建立起「Senl」內互惠網路,保證了包括田土、勞動力、產出物在內的禮物流動皆穩定在本「Senl」以內,這表現於紅白喜事、節慶過程中的禮物流動,存在著與親屬關係距離相關的互惠義務,並隱含著社會關係再生產之目的。換言之,侗人基於「兜」的親屬關係建立起團寨間的互惠聯盟,使得「Senl」整合成一個完整的親屬-經濟集團。
關鍵詞:「Senl」、侗族、平權社會、親屬關係、經濟邏輯
記憶的構建與競奪:民國初期忠烈祠研究(1912—1928)
論文175-195
鄢海亮
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提要
民國初期各地修建的忠烈祠兼具現代政治象徵與傳統社會教化的雙重特質。作爲政治紀念物,忠烈祠是被軍事集團不斷建構與改造的符號象徵。辛亥革命以後,以孫中山爲首的臨時政府改建大漢忠烈祠,構建革命党人的忠烈記憶。袁世凱接任臨時大總統後,對忠烈的內涵重新加以詮釋,極力推動忠烈記憶由辛亥革命記憶向民國國家記憶轉變,用以重塑自身的正統地位。軍閥混戰時期,忠烈祠成爲被爭奪的政治符號,各軍事集團均以捍衛國家相榜,據此建立相互對立的忠烈記憶。對於基層而言,忠烈祠則是地方政府與紳商藉以維持秩序和教化社會的精神空間。
關鍵字:北京政府;忠烈祠;革命記憶;國家記憶
書評
Paul R. KATZ, Religion, Ethnicity, and Gender in Western Hunan during the Modern Era: The Dao among the Miao? New York : Routledge, 2021. 239pp.
書評196-199
鄭涵
Rose K. KEIMIG. Growing Old in a New China: Transitions in Elder Care.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21. 208 pp.
書評199-203
楊梅
麥哲維(Steven B. Miles)著,韋斯琳譯,《上游之旅:人口流動與明清的華南經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年,310頁。
書評204-207
夏薇
馮賢亮,《明清之際的江南社會與士人生活》,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21年,251頁。
書評208-211
曾嘉茵
蘇成捷,《中華帝國晚期的性、法律與社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3年,608頁。
書評211-218
羅文沛
凌鵬,《中國傳統租佃的情理結構:清代後期巴縣衙門檔案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年,366頁。
書評218-222
余茗
陳瑤,《江河行地:近代長江中游的船民與木帆船航運業》,北京:商務印書館,2023年,389頁。
書評222-226
何明煌
李懷印,《現代中國的形成:1600—1949》,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年,426頁。
書評226-229
胡辰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