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国庆教授在《南方日报》上发表《小城镇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点》

  麻国庆教授于2月2日就小城镇建设问题在《南方日报》发表评论,兹全文转录如下:

  小城镇建设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稳定和公平。不仅是将农村人口吸纳到小城镇中来,还要解决其相应的社会保障问题,以从根本上解决其后顾之忧。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这为新时期小城镇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推进城乡统筹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实践过程当中,我们应当在认真理解其战略思想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地推动小城镇建设快速、健康地发展。

  小城镇是我国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结合处,是事关城乡协调与统筹发展的关键点。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早在1980年初即已开始倡导小城镇建设,并将之概括为“小城镇,大问题”。费先生认为,所谓的城镇化其实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第一步是从农业化的社会过渡到工业化的社会,就是从传统的乡土经济过渡到现代化的工业经济过程。在这个思路下,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费先生重点将小城镇建设关注点放到了乡镇企业上。这种在集镇发展手工业和工业的路子,因为农民不需要转移到大城市而能参与到工业化过程当中,被称之为“离土不离乡”。由于农民在空间上没有大规模、远距离的移动,使得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能直接惠及农村。它能够有效实现城乡之间的链接,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民的束缚,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进一步宽松,尤其是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完善,农民外出务工变得日益便捷。再加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以及大中型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工业、服务业发展较快,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上升。因此在我国形成了一个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是“离土”又“离乡”,使上世纪80年代形成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在农民工流出地的广大农村,集镇的发展面临着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缺乏的局面。再加上原有的乡镇企业在经历了快速发展过程之后,普遍开始进入技术革新甚至产业升级换代的阶段,它们对农民工的需求下降,而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上升。

  同时,农民工大规模流动的城镇发展模式也遇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农民工流出地而言,普遍出现的问题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公益事业难以开展,农村、农业发展资金紧缺。留守在农村的儿童也开始面临着教育、心理等方面问题。对于农民工流入地而言,农民工子弟受教育难、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农民工维权难等问题都表明,大部分农民工在城市仍是“落地”但未“生根”。而且,随着农民工进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工作和生活问题也开始凸显出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城乡有机衔接的需要。

  在新时期,探索小城镇建设的道路,是城乡协调、统筹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战略。笔者认为有如下三方面的问题尤其值得注意:首先,小城镇建设的空间布局既要照顾到它与周围农村的关系,同时也要考虑与大中型城市及其他小城镇的关系,形成相对合理的布局,以真正实现其经济、社会集聚效应,同时又具有链接城乡的功能。其次,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稳定和公平。小城镇建设不仅是将农村人口吸纳到小城镇中来,还要解决其相应的社会保障问题,以从根本上解决其后顾之忧。再次,在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中,要集约、节约使用土地,避免以个别的、局部的利益为导向,造成国土资源的浪费。

  原文网址: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0-02/02/content_68182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