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贞德:妇女、性别与历史研究
中山史学讲座系列2009’之八
题目:妇女、性别与历史研究
演讲者:李贞德教授(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地点:永芳堂二楼讲学厅
时间:2009年12月4日(周五)下午3:30
李贞德教授简介:
http://www.hist.nthu.edu.tw/people/bio.php?PID=5
http://www.ihp.sinica.edu.tw/people_page/p34.htm
婦女、性別與歷史研究
過去十年,我的研究集中探討漢唐之間的醫療體系和禮律制度如何論述並規範女性的身體和社會角色。醫療和律令可說是最具滲透性和強制性的規訓力量,二者又常互為表裡,對女性影響深遠。我研究漢唐之間的性別與醫療,主要分為兩部分。首先從生育文化入手,包括求孕、墮胎、分娩與產後調理,著重婦女受照顧的情形,及其中所展現的性別化身體觀。其次則勾勒女性擔任醫療照顧者的角色,其社會評價與文化意涵。由於研究大量仰賴日本平安朝醫書所收中土佚籍,乃不揣淺陋,順勢一探中日兩方對婦女健康看法的異同。十多年來所思所想,以《女人的中國醫療史》為題撰成專書,分析中古醫療文化對女性保護與管束並行的發展軌跡。至於中古性別與法律交涉的初步研究成果,則以《公主之死》這本小書具體而微地呈現。該書從北魏劉輝毆主傷胎案談起,以姦非、夫妻鬥訟和連坐容隱等相關律令與案例為基礎,說明父系家族倫理在漢唐之間法制化的過程,其間族群文化、階級利益與性別差異互動折衝的現象。
未來十年,我的研究仍將環繞醫療與法律這兩個主題,不過,一方面會將時空擴大到近代以降的臺灣,另方面則會尋求新的視角與史料。中古醫書主張女性忌妒憂憒的說法,引領我探討傳統中國對情緒的論述與規範。中古刑律中的夫尊妻卑與夫家認同原則,啟發我追究女性財產權的各種面向。而醫療與法律史的研究,都召喚著我與現代社會對話。在針對性別、醫療與社會一系列的探索過程中,我接觸到涉及身體觀念,醫療行為與醫病互動的圖片與影像紀錄,引起對「觀看」的興趣,便以「觀看與臺灣婦女健康史」為主軸,嘗試開發視覺史料,繼續探索性別與醫療的關係。此外,現代臺灣有傳統社會所無的女性司法者,不論從法律制度或女性專業等角度言,都是擴大探討性別與法律的絕佳課題,故而正以「臺灣女性司法人員的歷史考察」為題,進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