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历史上的西南少数民族政权与国家整合研究”开题论证会成功举行
2022年1月27日下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历史上的西南少数民族政权与国家整合研究”开题论证会于中山大学永芳堂401会议室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
开题会由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文科处曾佳妮副处长(主持工作)主持,中山大学常务副书记、副校长马骏教授、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研究员分别致辞。专家组成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研究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孙宏年研究员、四川大学历史系石硕教授、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刘正寅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苍铭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刘志伟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周大鸣教授,与会嘉宾中国历史研究院科研规划处处长郭子林研究员、中国历史研究员科研规划处副处级调研员倪梁鸣、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黄国信教授、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文科处副处长陈诗诗,以及来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吉首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昆明学院、凯里学院、广西财经学院的课题组成员30余人,采取线上、线下形式参加本次开题会。
马骏教授在致辞中对与会领导、专家与嘉宾表示欢迎与感谢,预祝开题会圆满成功。他回顾了中山大学深厚的西南研究传统和将西南研究传统与历史人类学研究取向相结合的创新性进展,表示中山大学高度重视与中国历史研究院的交流合作,指出温春来教授主持的这一项目是中国历史研究院与中山大学进一步加深合作的一个良好开端,中山大学将一如既往对本项目加以支持,也希望中国历史研究院继续指导和支持中山大学历史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
李国强研究员在致辞中介绍了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的相关背景与情况,对首批立项22个重大项目的特点进行了概括,一是政治导向鲜明,理论创新性强;二是注重问题导向,彰显经世致用功能;三是注重打破学科壁垒,强调多学科融合。他表示温春来教授研究团队有很强的研究能力和良好的学术积淀,研究队伍齐整,结构合理,专业性强,给评审专家留下深刻印象。同时还给课题组提出几点建议,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二是切实开展创新性、原创性研究,努力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三是严格执行国家社科基金相关管理制度和规定。
课题首席专家温春来教授向专家组汇报项目情况。他指出有着辽阔地域、复杂人群的中国,长期维系着大一统,是人类文明史中的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核心问题,本课题从西南来入手来回应这一问题,课题探讨中央王朝的制度与意识形态在西南“有君长”的社会里面推行与表达的历史过程,考察在此过程中西南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整合以及在观念、认同方面的国家意识形成,以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品质的学术支持。课题将从古代西南民族融合与国家整合的理论分析以及云南、川滇黔交界地区、桂西武陵山区等区域所代表的四种不同类型的西南政治传统来论证历史上西南少数民族政权与国家整合的大问题。
刘志伟教授在评议中指出温春来呈现了一个非常严密和完整的理论建构报告,在学术上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最终成果的呈现形式应该包括理论性和整合力很强的专著。
周大鸣教授建议在课题开展中要更加关注西南人群的流动和迁移。
李国强研究员提出课题对破解制度建设问题的意义,包括历史上西南地区的根本制度、重要制度、一般制度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的成效。
刘正寅研究员肯定了课题团队的组成、子课题的设定与多学科理论方法的综合运用。同时指出要注重史料的多层次性,最终成果要应该更加聚焦于核心问题,对西方理论进行回应,对构建中国民族学、边疆学的话语体系作出理论贡献和学术贡献。
苍铭教授指出,课题要恰当处理西南地方性政权的性质问题,同时课题结项成果应该进行有机整合,从更高角度回应已有理论。
石硕教授认为,华南研究为西南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路径和范式,一定会取得超出预期的成果和反响,建议对西南在中国政治与民族格局的特色和地位作出回应,并在西南的国家整合基础上探讨中国的民族和政治特点。
孙宏年研究员建议在已有成果基础上吸收百家之长,以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阐述的4个“共同”作为民族研究的指引,突破和拓宽研究问题。并建议做好课题的协同工作,制定路线图与时间表。
最后,温春来教授代表课题组对专家组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单回应。专家组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本课题探讨的是历史上西南少数民族政权与国家整合这一重大历史问题,课题组对本课题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方法、成果有深入了解,并能在既有研究基础上提出解决重大历史问题的见解与方向。经专家组评审和表决,专家组一致通过本课题的开题论证,同意该课题按计划开展研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