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刘志伟:保护疍家文化,引领南沙向海洋发展
编者按:
近日,由广州南沙区文广旅体局主办的《南沙历史文化丛书》新书首发式暨“南沙人”特色文化品牌论坛在南沙图书馆举行,文旅、历史、考古和非遗等相关领域的专家从专业角度对“南沙人”特色文化品牌进行解读,记者对专家观点进行梳理报道,以飨读者。
南沙,是一片既古老又新兴的土地。在南沙鹿颈村出土的“南沙人”及其文化遗存,展现了三四千年前人类在波涛浩渺的海湾中的岛屿上生活的情景;黄阁的麦氏太婆墓,以及原在深湾现迁回黄阁的麦必达、麦必荣墓,是广布珠三角各地的麦氏宗族共同拜祭的祖坟,见证着南沙的悠久历史。同时,今日南沙区 800 多平方千米的土地,绝大部分都是近 200 年来冲积围垦形成的沙田,南沙现代发展的宏图,正在这片海上浮出的热土上绘画。这种历史久远又新鲜热辣,既具有大海的胸怀又根植于大地的特色,赋予南沙在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充满活力的性格。
古老南沙是珠江口海湾中的一群岛屿,“海浩无涯,岛屿洲潭,不可胜计……苍然烟波之上,四望无不通。方空澄而霁,一望千里,来船去舶,擢声相闻。”(元代邓光荐《浮虚山记》)大海孕育了南沙海洋文明的基因,世世代代活跃于溟岛风波中的水上人群,在海岛的山岭港湾停泊栖息,以舟楫为宅,捕鱼为业,或编篷濒水而居。在远古的时代,在历史文献的描写中,这个地区是“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像鳞虫;短绻不绔,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西汉刘安《淮南鸿烈解》卷第一)。这种人文风貌,虽然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发生变化,但其基本的性格,一直在珠江口的海湾中延续着。千百年来,在这片海域,依岛傍水,以水事为生计的人群,身处“苦水咸潮浮烂艇,茫茫大海葬尸骸”的艰险环境,与风浪搏击,体魄健壮,意志坚毅,艰苦卓绝地改造自然,开辟着生生不息的生存空间。
这些世世代代在这片海域生息劳作的人群,通称为“疍”。在珠江三角洲,人们又将“疍”称为“水流柴”,强调其没有来历,没有历史。
拨开文字书写历史上蒙盖着的雾翳,可以看到,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史,首先是由这些世世代代在这里奋斗的疍民们创造的。在这个海湾大部分还没有成陆之前,这里完全是疍民的家园。随着湾区通过东西北几条大江与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连接起来,这里成为古代中国通往海洋的主要通道,千千万万搏击风浪驾船行走的水上人,无畏艰险,穿梭于江海内外洋,编织出中国与世界之间的纽带。从宋代到明清时期,海湾中泥沙沉积加快,他们又不惮劳苦,经年岁月在浅海滩涂投石拍围,筑基成沙,植草耕渔,半赖天成半赖人力,造出这个广袤的三角洲平原。到近代,随着大沙田开发规模成熟,沙田区疍民的水稻生产,支撑并推动着珠江三角洲的商业化和工业化,把珠江三角洲推进到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前列。改革开放以后,今日南沙区的发展一日千里,无论是生态农业还是现代工业、集装箱大港和造船业,都是在疍民们开辟的这块新的大地上创造的。今日南沙区繁荣发展,厥功至伟的,毫无疑问是在大海风浪中培育出不屈不挠精神的疍家人。可以说,正是这些疍人,用他们的双手,开创了珠江三角洲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
2005年设立南沙区,大沙田区这个过去远离政治行政中心的边缘地区,有了自己独立的行政建制,为南沙开始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奠定了基础。南沙的历史,不像许多地方的历史那样,有可以炫耀的文治武功,也没有众多的名门大族,显赫的科举功名和著名历史人物的稀缺,让南沙的历史同其他地方相比,似乎黯然失色。但是,我们在南沙大沙田区看到的,是一个更为宏大的历史场景,在这个场景中,南沙的生态从浩渺大海到沧海桑田,产业结构从耕渔饭稻到现代制造业蓬勃兴起,农业经营从粗放到精细再向生态农业发展,蛮荒岛屿上建起了世界大港,海面上万吨巨轮往来游弋,高速公路和高铁纵横贯通其中,这是一部何等壮丽的大湾区历史。
千百年来,大沙田区的疍民驾船行舟出没风波中,不但创造了海洋经济的繁荣,更以非凡的力量造出了一块不断涌现奇迹的大地,让海洋文明得以在这块大地上赓续,从古代向现代延伸,创造出更辉煌的未来,他们是大湾区历史的主角。

作为一个长期在沙田区行走,对沙田区的人民怀有真切感情的历史学者,非常高兴看到南沙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持编写的南沙历史文化丛书的问世,我更高兴看到的是,在这部书中,疍家人进入到历史的主场。
南沙的历史,是一部独特的大湾区人民的历史。书写好南沙历史,对于确立这个地区新老南沙人的文化自信,激励人们面向未来,建设新南沙,有着极重要的意义。
来源:南方日报 南方+客户端
整理:余妍玲 柳时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