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庆五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特聘教授。现为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副主任,《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副主编。长期从事流行病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世界卫生组织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并多次获得卫生部、上海市、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项。
李 博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用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的方法,研究外来植物入侵的生态和遗传机制,以及入侵的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的后果。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等奖)、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等。在Ecology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王思明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主任,科技史专业学科带头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科技史、比较农业史、农业遗产保护与研究。主持有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国家社科基金、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撰有论文及专著百余种。
曾雄生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农业史、稻作史、科学通史、科学文化。出版专著《中国农学史》、《中国稻作文化史》、《中国农业通史•宋辽夏金元卷》、《亚洲农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农业与世界的对话》等8种。创办并主持“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网站http://agri-history.net。
樊志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历史组评审专家、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与断代农业史、农业经济史、饮食文化、农业政策。出版专著、合著共5部,发表学术论文近50余篇,主持“中国传统农业的原创性发明与贡献研究”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
王子今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曾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访问教授,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秦汉考古文物研究、出土文献研究。在《历史研究》、《考古》等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3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多项。
杨煜达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毕业,博士论文荣获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08-2010年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图宾根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历史气候与环境变化、历史边疆地理与边疆民族史的研究。在《地理学报》、《中国史研究》、《民族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3部:《红河》,《清代云南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研究》,《乾隆朝中缅冲突与西南边疆》。
杨伟兵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曾任日本学习院大学客员研究员、台湾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明清西南区域史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著作2部:《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第四卷),编有《明清以来云贵高原的环境与社会》。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8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历史地理创新基地重大项目各1项,系国家清史编纂地理志项目主要成员。
韩昭庆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环境史及中国地图史。2000-2001年、2010-201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访学两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教委曙光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及复旦大学“985工程”创新基地课题各1项。出版专著《黄淮关系及其演变过程研究》和《荒漠、水系、三角洲:中国环境史的区域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地理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王建革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史、生态环境史、历史地理。围绕内蒙古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的生态史研究出版学术专著4部:《农牧生态与传统蒙古社会》、《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水乡生态与江南社会(9-20世纪)》、《江南环境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