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与宜章两次结缘

  中山大学(简称“中大”)于1924年成立,前身为孙中山首创的国立广东大学,后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国立第一中山大学”,1952年更名“中山大学”。
  中大与宜章两次结缘。
  第一次是1940年8月至1945年1月,中大农学院在栗源办学;第二次是2012年1月4日,中大与宜章县人民政府建立合作关系。
  1938年10月,受抗日战争影响,中大由广州迁至云南澄江,1940年8月,由澄江迁到粤北坪石。中大农学院院长丁颖教授看中了栗源这块风水宝地,将农学院校址选在栗源堡的南门口原“栗源书院”,在此进行了长达四年半(1940.8~1945.1)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丁颖(1888~1964),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水稻专家,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1926年他在广州东郊发现野生稻,随后论证了我国是栽培稻种的原产地之一;晚年主持水稻生态研究,主编《中国水稻栽培学》;出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后,每年带领科技人员到各稻区实地考察、总结经验,为发展我国水稻生产和科技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是备受中国人民崇敬的农业科学家。
  1940~1942年,丁颖任中大农学院院长(兼农林部西南作物品种繁育场场长)。因他在农学界威望已高,一批国内顶级的农学专家应他邀请欣然冒着炮火来任教,其间中大农学院一时才俊云集,师生400余人,1944年,他撰写的论文《水稻纯系育种法之研讨》,斐声学界。
  期间,中大农学院师生们在栗源走村串户,下到田间地头,指导当地村民采用新的农作物种植养殖技术,种稻、种桑、种西红柿、养蚕;指导当地学生唱歌、跳舞、绘画、拉小提琴,到夜校教村民识字。著名的小提琴家马思聪也曾在此学习,曾在粤北坪石举办过专场表演。中大宜章籍学生陈亮、陈焕章、陈修河、黄驭白等组建“宜章同学桑梓服务会”,师生经常到当地圩场和农村贴漫画、标语,唱歌、演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当地人民的抗日斗志,也为1945年1月16日栗源人民“明星桥抗日保卫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第二次是2012年1月3日,中大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陈春声教授;亚太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大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志伟教授等专家一行11人来宜考察;4日,中大与宜章县人民政府在宜章一中签署合作协议书,建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南岭(宜章)工作站”和“中山大学历史学本科教学与科研实践基地”。
  公元617年宜章始建县,至今已1395年。宜章县区位优势独特,地处楚粤孔道,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在历史上人才辈出,文物古迹颇丰,对于岭南地区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黄沙堡、笆篱堡、栗源堡的军家文化和宜章土著文化及方言都值得发掘和研究。中山大学历史系教学科研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近年来,结合唐宋以来的历史进程,在历史人类学、区域社会史和口述史的教学与科研方面展开了多项实践活动,极具丰富的合作经验,善于发掘地方历史遗产,培育地方文化资源。
  中大与宜章的两次结缘,推进了宜章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为增强宜章文化软实力,营造“书香宜章”做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