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介绍
追随着1960年代人类学家弗里德曼与施坚雅作出的突破,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研究起了一个静静的革命。弗里德曼把华南的宗族重新定义为一个通过追溯共同祖先而界定的地域共同体。施坚雅重新发现市场网络在社会关系结构中的广泛应用。两人带来的启发带动了三十年来的研究从看似的统一文化中的地区差异去理解中国社会的结构。然而,中国历史学家尽管已经认识到在一统的中国文化中存在地域差异,但无法对这种差异作出解释。
弗里德曼和施坚雅研究中国历史的方法显示了田野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价值。本项目秉承这个研究传统,尝试对中国地方社会的差异性提出新的解释。宋代以来,中国的国家在地理上扩张与扩大影响的同时,很多社会文化变迁在地方上独立地演变,然而,中国的不同部分在不同时代整合到国家,因此中国的不同部分也就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受到国家的大一统的影响。因此,中国地方社会彼此之间存在着差别,但他们的共同性可以与地方社会与国家整合的历史,以及导致这些整合的政治制度联系起来的。
以历史文献与田野研究为依据,本项目打算在中国不同省区选择若干个地区展开,重建地方社会如何获取及认同自身的特性的历史,以及地方社会如何接受并整合到一个大一统的文化的历史。于方法而言,本计划将客观地记录一些可观察的地方礼仪传统的表达(在本研究计划中称之为“有意义的礼仪标签”)并重构这些礼仪所应用到的地方制度的历史。这些标签包括建筑的特征、同地方宗教和祖先祭祀紧密联系的文字传统、地方神祇的故事、村民自己或和尚道士所演绎的乡村仪式。通过比较不同历史时空,将建构一套自下而上的中国历史,显示历史人类学对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项目的追求是,书写一部地方社会整合到国家的历程的中国历史,同时验证这样一个假设:地方文化的塑造取决于地方社会整合到国家的时机和当时的国家理论。奠定历史人类学在中国历史研究中基础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