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 | 资料研究的诸课题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2023年5月17日下午,“亚洲史小型研讨会”第2期在中山大学南校园永芳堂433会议室召开。本期研讨会的主题是“资料研究的诸课题”,与会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分享了资料研究的现状、可挖掘的新课题以及资料运用的挑战。近年来,资料整合、数据化和信息化成为课题,资料不断被发掘与整理,研究方法也日益多样化。如何利用资料,从中发掘什么样的课题是本次研讨会的重点。研讨会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朱玫副教授主持,来自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人文高等研究院、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的老师同学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滨下武志《从区域视角看侨批资料研究的诸课题》为题进行发表,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介绍了侨批资料。滨下老师首先简单介绍了侨批资料的类型、研究方向、华侨、侨批研究的历史过程等内容。侨批的背景和作用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三方面的因素,侨批的流转与货币、外汇市场关系紧密,涉及东南亚与中国的商贸网络与结算关系。因此,对于侨批的研究往往以这些因素为切入点。但滨下武志提出,近期,侨批材料在不断地发掘更新,在史料变化过程中,侨批研究要考虑新的切入点与整理方法。他提出从侨批与金融网络(经济史角度)、海关与侨批、Chettiars 的印侨汇款与华侨侨批对比研究等方面挖掘新课题,同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数字化,拓展研究方法。希望以此发现过去研究里没有的,或者跨学科研究的题目。

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周旖副教授的发表题目为《藏书视角的岭南大学“中国问题”研究志趣与特色》。周旖副教授结合自己的整理与研究,介绍了中山大学图书馆中的岭南大学图书馆旧藏。这批藏书的文献体裁丰富,包括学术性研究著作、游记、工作报告以及有关地方法律、经济及发展概况类的资料汇编等体裁,涉及主题广泛,其中不乏各领域的经典著作,很多藏书可以作为现在历史研究的一手史料。周旖副教授提出,专藏的建设是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开展资源建设活动,所以纳入专藏建设的文献必然体现了图书馆及其所在大学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认识。岭南大学专藏建设的目的在于配合当时学校农科、商科的教学与科研,因此在专藏建设之初就重点关注对中国尤其是华南地区的地理、生物、农业和商业的文献,随后拓展到对中国民族、人种、风俗习惯的研究作品。岭南大学的这批旧藏体现了当时该校“中国问题”研究的特色,以及与同时代其他同类大学同类研究的不同之处。首先,不少研究已经涉足到中西文化交融问题,在当时十分具有新意;其次,注重岭南历史、文化的研究,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高学术水平且较为固定的研究群体,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呈明显的学术区域化趋势;再次,注重对清史的研究,与当时学术界厚古薄今的风气形成鲜明对比;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岭南大学当时的研究已经涉及到当代历史文化的问题。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周湘副教授发表的题目是《从怡和洋行档案看亚洲史研究的可能性》,主要从阅读材料的方法介绍了怡和洋行档案。作为重要的经济史研究材料,怡和洋行档案颇受学界重视。当前已有研究成果包括包括对怡和洋行历史的研究、对怡和洋行档案的整理、以及利用怡和洋行档案进行的各种课题研究。周湘副教授提出,如果从亚洲史研究的角度来看,怡和洋行档案研究有以下几种可能性:其一,利用大数据的方法,重新审视国际贸易对于近代经济的推动作用;其二,利用网络关系法,大如市场网络、小如人际网络,观察市场连接的环节与运作的肌理;其三,使用经济学的方法拓展研究的可能性。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朱玫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朝鲜时代历史微观数据库的建设及其应用》。朱玫首先介绍了韩国基础资料研究的最新动向,对韩国户籍资料与资料库,尤其是朝鲜时代庆尚道丹城县和大邱府户籍大帐数据库的建设过程、团队建设等情况作了重点介绍。随着户籍大帐数据库的建成和相关研究的推进,传统研究领域以外,出现了资料的比较研究、多世代谱系资料的复原、村落与地方社会研究、历史人口学、社会分层与流动等新的研究路径。朱玫以韩国学界近年来历史人口学领域的个案研究为例,介绍了韩国历史资料作为历史人口学资料的特点、局限以及研究者近来针对各类资料特点的研究方法摸索等。最后,朱玫介绍了东亚和欧美地区历史人口学的代表性资料和数据库,并对未来的学术研究提出了若干展望。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朱坤容副教授以思想史研究为中心介绍了近代日本电子资料的使用方法。朱老师在发表中介绍了如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及其亚洲资料中心、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的日本外交文书、国立国会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集成等多个常用的综合史料数据库。此外人物信息数据库,如人事兴信录,立命馆大学的加藤周一电子文库等也对思想史研究有特别的助益,另外神户大学图书馆“新闻记事文库”的报刊检索对深入史实研究都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举例“明治天皇驾崩”、“伊藤博文被刺事件”等历史事件,介绍了上述史料数据库涉及的资料内容与使用方法。对于国别史研究来说,活用远程电子史料是必不可少的,受惠于现代技术,在史料的搜集上便利了不少。但除此之外,研究者也应善用国内的研究资源,如中山大学图书馆、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国家图书馆等所藏的日文资料。在善用的同时,朱老师也强调要积极关注已有电子数据库资源的更新。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中山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王蕾和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柯伟明与谈。王蕾首先系统地介绍了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资源情况。中山大学图书馆的馆藏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并重,纸质资源方面,收藏了大量中西文古籍、碑帖资源、民间历史文献以及新影印的方志、古籍和近代报刊;近年来,数字馆藏也在不断地更新丰富。王蕾指出,从馆藏的利用现状来看,许多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希望通过推进馆藏数字化建设以及加强与院系的交流,例如将特藏资源的介绍嵌入历史研究的教学中,来提高中大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柯伟明教授则结合历史学系关于侨批档案发掘整理的经历与滨下武志老师在会上的发表,进行了讨论延伸。在讨论环节,历史学系和图书馆的各位与会老师就数据库建设、人才培养、资料共享等问题也进行了深入交流。

最后,滨下武志老师为本次研讨会做总结发言。滨下老师总结了各位学者的发表,特别针对周湘副教授发表中提出的利用经济学方法研究怡和洋行档案的设想,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

 

撰稿 / 陈宛钰

供图 / 杨鑫

编辑 / 王颖珊

初审 / 朱枚老师

审核 / 安东强老师

审核发布 / 柯伟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