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名课 | 历史学系温春来:《历史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教务部公众号

 

编者按

 

中山大学不断加强卓越教师培养,引导教师敬重学问、关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名师名课”专栏旨在让广大教师开拓教书育人新思路,促进教和学的改革,追求卓越教学。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历史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2.课程负责人:温春来

3.课程团队成员:黄国信、谢湜、任建敏、谢晓辉

4.入选情况:2020年广东省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

5.实习基地名称:中山大学历史学西樵实践教学基地

 

二、课程建设发展历程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有着数十年的田野研究传统及田野教学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海内外学者的交流合作,形成了蜚声海内外的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风格,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学团队相继与广东佛山、珠海、中山、乐昌以及与湖南宜章的相关政府部门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建立了田野教学点。其中,“中山大学历史学西樵实践教学基地”有专用的办公楼和教学设备,先后被评为中山大学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015年)、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016年)。该实践教学基地还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每年开放给粤港澳大湾区师生前来开展田野教学。2019年,课程教学成果荣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20年获评为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

 

中山大学历史学西樵实践教学基地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为让缺乏研究实践的本科生切实了解历史人类学研究方法,体会史学之美,并在社会实践中提升洞察人情世故的能力,本课程将已经完成2年历史学本科学习训练的学生带到精心准备的田野教学点,进行开放式实践教学。每天的田野教学安排,从上午一直排到晚上,按照教学计划,结合田野调查,在历史情景中发现问题、开展调查与访谈、搜集并解读史料,相互辨难、相互启发,度过一段沉浸于学术与田野交融的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助教要与学生就研究目标、问题的性质、解决问题的途径、怎样寻找材料、如何解读史料等反复研讨,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对所进入的社区形成有解释力的历史叙述,完成独立研究成果,作为课程作业。学生的成果出来后,教师还要认真点评,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四、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

 

课程以中山大学与佛山市南海区共建的“中山大学历史学西樵实践教学基地”为主体,辅以广东乐昌、珠海、中山、佛山以及湖南宜章的教学基地的资源。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已卓有成效:一是课程教材《历史学田野实践教学的理论、方法与案例》已于2017年出版,是国内第一部系统性结合案例介绍历史人类学研究方法的教材,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二是学生优秀实践教学成果结集为《西樵历史研究——历史学田野实践教学成果集》与《康园论坛》,分别于2016年、2021年出版;三是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教学队伍,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机构学者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四是师生们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大批具有学术影响力与普及性的论著,部分成果被地方政府所采纳,为地方文化建设作出了实质性贡献。在硬件资源方面,本课程在西樵田野点有独立办公大楼,设有办公室、课室、会议室,并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程以中山大学与佛山市南海区共建的“中山大学历史学西樵实践教学基地”为主体,辅以广东乐昌、珠海、中山、佛山以及湖南宜章的教学基地的资源。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已卓有成效:一是课程教材《历史学田野实践教学的理论、方法与案例》已于2017年出版,是国内第一部系统性结合案例介绍历史人类学研究方法的教材,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二是学生优秀实践教学成果结集为《西樵历史研究——历史学田野实践教学成果集》与《康园论坛》,分别于2016年、2021年出版;三是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教学队伍,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机构学者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四是师生们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大批具有学术影响力与普及性的论著,部分成果被地方政府所采纳,为地方文化建设作出了实质性贡献。在硬件资源方面,本课程在西樵田野点有独立办公大楼,设有办公室、课室、会议室,并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程教材《历史学田野实践教学的理论、方法与案例》
学生优秀实践教学成果结集为《西樵历史研究——历史学田野实践教学成果集》与《康园论坛》

 

五、课程特色与创新


1. 课程最重要的特色是探索并建立了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人类学的田野教学实践模式,通过结合历史文献的解读训练与田野考察的现场体验,使学生践行史学方法,培养思辨思维与社会洞察力。

2. 课程采取在海内外都有较大影响的田野工作坊形式,教师、助教、学生密切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分组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学生在课程中的主动性超过预期。

3. 西樵实践教学基地是中山大学与南海区政府、西樵镇政府深度合作的产物,既推动了中山大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也为佛山市南海区的地方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在机制上有较强的创新性与示范性。

4. 本课程组编撰的《历史学田野实践教学的理论、方法与案例》是全国首部历史人类学田野实践教学教材,对促进我校乃至兄弟院校的田野实践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 课程教学成果已形成大批具有学术影响力与文化普及性的论著,如温春来主编的《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吴滔、谢湜、于薇主编的《南岭历史地理研究丛书》等,取得教学相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