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历史人类学青年论坛:区域研究的整体意义”圆满举行

稿件来源:朱宛晴 邓畅达

2024年5月10日至12日,第二届历史人类学青年论坛在中山大学南校园马丁堂圆满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和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山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余名学者参会。论坛以“区域研究的整体意义”为主题,尝试在历史人类学区域深耕、区域比较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区域研究对于解释“中国原理”的意义。

本次论坛设置了“西江研究的回顾、反思”“交接地带的整体意义”“区域研究的比较视野”三场专题讨论会。会议开幕式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杜树海教授主持,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党委书记陈险峰、中山大学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黄国信发表致辞,表达了对本次会议顺利召开的祝贺。

第一场“西江研究的回顾、反思”专题会议由张江华教授主持,麦思杰、覃延佳、江田祥、孙剑伟、毋利军、杨文定、杜树海、毛明霞、白爱萍九位学者围绕西江流域的相关研究进行发言。发言包括西江中游粤商活动与市场变迁、“多层一统”礼仪体系背后灵性空间架构、明代广西桂林府驿道交通变迁、清代安平土州的地权形态、明清桂西土司社会的双层“士绅化”、广西左江流域民间文献所反映的佛道与民间信仰、壮剧文本及其生产过程、唐宋桂林文化景观的发展历程与影响、桂北恭城平地与山地社会人群的互动与文化渐变等主题,呈现出西江研究多地区、多视角的丰富成果。刘志伟教授与张江华教授进行评议,分别从地方历史学的人类学味道和区域内部错综复杂的多层关系进行详尽评述。

第二场“交接地带的整体意义”专题会议由黄国信教授主持,周丹丹、冯智明、黄镇邦、邓刚、孙旭、吴晓美、刘彦、王健、赖景执、杨培娜、黄瑜、向俊丞、钟李璐瑶等十三位学者主要聚焦于岭南走廊与沿海地区,从西南与东南山地社会的比较研究、瑶族经书书写、布依族“求花”仪式、黔东南苗侗人群的地方感生成与转化、黔东南侗族乡地区的“款组织”研究、“外部加害者/内部受害者”文化结构、台湾云南人的民族身份选择与认同建构、作为一种方法的“想象”、重新发现“岭南走廊”、粤东海洋渔业生产与村庙组织、都柳江流域“侗苗”村寨社会两种层次的“历史”演变、民国时期岭南民族走廊的政区演变、东南沿海花婆信仰展开发言。张应强教授与黄国信教授进行评议,主要从经验研究和学术概念的辨证交错关系出发,总结了历史人类学研究所具有的独特性。

第三场“区域研究的比较视野”专题会议由张文义教授主持,张亚辉、冯建勇、韩朝建、邓永飞、赵桅、邹立波、李晋、刘莉、熊迅九位学者结合历史史料与现实田野,报告了文成公主与藏传佛教祭司位格的形成、中国边疆史研究的“区域空间”向度、近代五台山政教关系重构、明清时期洞庭湖流域与太湖流域湖田围垦、清代鄂西移民与地域社会重构、清代中后期川西北藏汉公文对勘、汉藏交接地带理论研究、西沙群岛的庙宇分布与空间建构以及腾冲傈僳族的文化整合模式等研究。就本场展示的诸研究,温春来教授逐一给出了细致评议。在张文义教授的组织下,发言学者围绕比较研究与区域研究开展了热烈讨论,旨在进一步阐释会议主题。

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大会圆满结束。闭幕式上,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段颖教授与杜树海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段颖教授表示,研究讨论区域研究的整体意义让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处理多重世界的关系,如何看待历史人类学的知识生产。历史人类学研究不仅产出了多元多样的成果,也培养了一个学术群体。杜树海教授宣布,未来的第三届历史人类学青年论坛可能将与本体论转向与多物种民族志相关联,并会体现出历史人类学的独特背景。届时将邀请更多的青年学者参与,共同推动历史人类学的开放性发展。此次历史人类学青年论坛成功举办,展示了青年学者在历史人类学领域的多元研究成果,为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