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中心王建新教授南方日报上发表《中国崛起的历史文化含义》
本中心王建新教授1月26日在《南方日报》上发表《中国崛起的历史文化含义》,全文转载如下:
作者:王建新
中国的崛起,意味着思想以史为鉴,政治以民为本,知识兼容并蓄,行动防止偏差。单纯的爱或片面的恨,都容易偏离正确的进取航道。
中国统计局日前公布了2009年各项经济数据,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7%,工农业、进出口、居民收入等多项重要指标增长,中国经济已经迎来了总体回升的发展形势。尽管国家统计局负责人附加说明,我国人均GDP还在世界百位以下,还存在诸多问题。然而这个消息还是使人精神为之一振。数据的准确和问题的复杂固然是要考虑的;但是,毕竟近来的各种现象说明,中国经济度过了危机。
与这种经济发展形势相伴,我们还看到了一种新近兴起的、标志中国民众的精神解放和文化自信增强的思想潮流。继《中国不高兴》、《中国没有榜样》等大众思想读物的出版,近日又有新书《中国站起来了》面世。一批富有思想活力的年轻知识分子,从自身的体会和认识出发,开始对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发难,自主评述近二百年来思想界的大是大非,努力从中寻找真正属于中国民众的独立思想和精神归宿。这些作者的思维敏捷,叙事宏大而不失具体。当然,仔细阅读这些文字,也为其过于固守本土的观点及流于现象的议论而感到些许忧虑。
这些作者所代表的思潮,看似激进,其实保守与自闭相间,对史实和人物的评述也有失公允。比如,《中国站起来了》全书贯穿着一条历史批评的思想主线,即重新评价戊戌维新的改良主义思潮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与目前主流观点不同,作者将20世纪初期至今所形成的崇洋媚外的西化思想潮流及相关文化形态归罪于五四运动,而将戊戌维新的改良思潮奉为中国进步的精神源泉。他认为,五四运动摧毁了传统,推进了西化,培养了洋奴,而之前的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才真正主张强国富民。且不说作者对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等洋务及革新派人物的赞扬,以及对陈独秀、蔡元培、鲁迅、胡适等新民主主义先驱的抨击是否恰当,只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评价一点,就与史实相去甚远。况且,五四运动对中国反帝反封建浪潮的兴起,以及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自下而上的全民性争取独立斗争的激励作用不容否认。绕过这个主题不提,仅凭一些文化精英的文字表述就给五四运动作片面定性,甚至要其为至今存在的洋奴思潮及迷失自我的西化风气负责,这既不合理,也不公平。
中国是在崛起,但以什么为基础、通过什么途径真正崛起,却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大问题。新年伊始,军事研究家戴旭发表了国力及军事力量自省的评论,指出目前中国经济和军力都还相当落后。核心技术掌握在西方手中,我们的泡沫经济和军事技术还不足以摆脱边缘地位,超日赶美的态势远没有形成。他说得非常好,我们不能被些许成绩冲昏头脑,也不能被简单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蒙蔽视野。中国人还需要数十年的艰苦努力,既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也要坚持我们自身立场。不做洋奴,但要掌握知识和技术,要懂得友善的国际交往,一味否定西方于事无补。中国崛起需要国内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诸多条件,同时也不能缺少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及国际交流等外部条件。崛起的战略目标要求我们具有冷静的头脑、坚韧的精神和灵活的策略。
爱国主义没有错,民族主义也没有错,愤青更没有错!不但没错,而且是建设强大中国需要依赖的精神力量和新鲜血液。但是,我们要学会合理思考问题,尊重知识和事实,使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有助于中国崛起之伟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当前,有两种文化思潮对中国的发展都不利:一是极端西化、自蔑乃至丧失自身立场;另一为固守传统、膨胀冒进的唯我独尊。中国的崛起,意味着思想以史为鉴,政治以民为本,知识兼容并蓄,行动防止偏差。单纯的爱或片面的恨,都容易使我们丧失或放弃深入思考,偏离正确的进取航道。
